•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西新闻 > 广西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活动剪影
  • 广西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活动剪影

    时间:2019-08-08 18:27:00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

    青春,在服务农村实践中闪光――我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活动剪影

    ■编者按: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抓手。今年,我区高校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组织和引领大中专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新时代青年人的视角,记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把青年智慧投入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去,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广大大中专学生以农技培训推广、文艺演出、医疗服务、乡风文明宣传等方式,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素质拓展,给农村留守儿童打造一个“七彩假期”……我们特撷取几个“三下乡”社会实践片段,展示新时代大学生奉献基层的青春风采。

    健康义诊送关怀

    “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7月7日,在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团委和学工部的组织下,该院2019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25名志愿者走进马山县里当瑶族乡太平村开展志愿服务。当日,“普及急救知识,助力健康广西”社会实践项目同时开展。

    太平村是南宁市深度贫困村,广西医科大学定点帮扶的贫困村,也是肿瘤医院“第一书记”驻点村,该村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属于典型的石漠化山区。长期以来,缺医少药严重影响着群众的健康。为了增进群众健康,志愿者开展了健康义诊、常见慢病防治宣讲、健康如何调查、急救知识培训、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

    在太平村小学,肿瘤医院综合内科李必迅教授为村民主讲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志愿者们则有序地为听课群众发放宣传手册。针对中暑、溺水、毒蛇咬伤、气道异物堵塞等突发危险,志愿者们在指导老师唐孝准的带领下,手把手、一对一教村民在人体道具模型上进行紧急有效处置。

    另一组志愿者为太平村的留守儿童们送上精美的文具,鼓励孩子们志存高远、自立自强、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将来报效祖国,建设美丽家乡。

    此外,志愿者进家入户,为群众测量血压血糖,详细询问家庭成员是否有慢性病史,耐心地为他们讲解疾病的防治知识,给他们提出科学的建议,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定期参加体检,科学合理用药,促进身体健康,防止因病返贫。

    在里当乡卫生院开展的健康义诊活动现场,青年志愿者积极协助肿瘤医院外科、内科、妇科、中医科等专家为过往群众服务,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疑惑和问题,为他们测血压血糖,发放广西常见多发恶性肿瘤防治宣传手册。

    “组织青年大学生们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参与医疗扶贫工作,让他们感受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重大成就,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加强自我锻炼,厚植爱国情怀。”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潘灵辉说道。志愿者们表示,将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努力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助力“健康广西”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亲情陪伴记心间

    7月8日至17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和台湾佛光大学30名师生组成的“桂台青年爱心志愿服务团队”,在资源县资源镇金山村的金山小学,开展了为期十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金山村外出务工人员多,这里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为开拓孩子们的视野,桂台青年志愿者们精心设计了科技小实验、动手做美食及卫生急救、美术音乐、电影等形式多样的课程,给孩子们带去多元的知识体验。

    怎么抓住孩子们的心?从动手开始。小小实验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金山小学只有两个年级20多个学生,但听说来了大学生们上课,附近村屯来了50多名孩子。志愿者罗中宇给金山村的孩子们上了一堂水火箭制作体验课,这是绝大多数孩子人生中第一次亲自动手的科学实验。

    “水火箭是什么?”“怎样制作水火箭?”诸如此类问题,都是孩子们在课程伊始的疑问。

    “水火箭是用废弃的饮料瓶制作而成的一种玩具。制作时往饮料瓶中灌入三分之一的水,利用打气筒充入空气到达一定的压力后发射……”罗中宇与其他队员通力合作,制作出两枚水火箭。

    “三、二、一,发射!”伴随着孩子们兴奋昂扬的呼喊,水火箭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小泰是一个极具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的孩子,课堂上,他的眼眸闪烁着别样的光彩:“我很喜欢做科学小实验,感觉超酷!回家我还要再做几遍!”

    一连几天,只穿同一件绿色T恤的男孩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叫小森,爱笑、目光纯净,放学后总是迟迟不回家。7月14日,大家决定去小森家家访。

    当天,小森的父亲刘先生一个人在家。他热情地跟志愿者交谈。原来,小森的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就离家出走了,父子俩相依为命。父亲在外做工,家里就只有小森一个人,孩子没人提醒有时衣服也懒得换。

    在小森家,桂台青年和这对父子一起制作台湾传统美食:爱玉。大手抓小手,父子俩时不时地对视,这片刻的温馨是多么难得,是那么的温暖与美好。刘先生也被感动了,他充满感激地说:“谢谢你们的支教和家访,孩子很喜欢你们,他自己一个人在家只能到处跑着玩,虽然习惯了,但我有时候还是不放心。和你们在一起,他还能学到东西,真是特别感谢!”

    金山村山陡路险,事故风险高,乡村小学生的卫生知识和自救能力薄弱。大学生志愿者们还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CPR、包扎术等急救课程。

    十天的支教很短暂,转眼到了告别的时候。桂台青年爱心志愿服务得到了当地政府、村干和村民的认可与支持。临别那天,小森换上了一件条纹衬衫,一位热心村民还坚持送给桂台青年一个新鲜的大南瓜。孩子们拉着大学生的手,急切地问:“老师,你们下次什么时候再来?”

    翰墨书香沁校园

    离下午3时的软笔书法课还有一个半小时,不少孩子便早早在教室门外等候。还在午休的志愿者们也提前起床为下午的书法课做准备。

    准备开始上课,孩子们早早就占好前排的位置。“学好书法要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脚定,要想练好毛笔字,必须要端正我们的姿势……”志愿者黄士洲一边讲一边给孩子们示范坐姿,台下孩子们不由自主跟着黄老师的姿势学起来。

    这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兴源行远”服务队志愿者在南宁市西乡塘区上尧街道陈西村青空间开展的书法教学活动,此次活动分为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两部分,旨在激发孩子们学习毛笔字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小朋友们的耐心和自信心,延续中华文化。

    为了上好这两门书法课,作为主讲人的杨雪霏和黄士洲花了不少心思来做准备。黄士洲结合自己对软笔书法学习的经验,花了3个晚上做了60多页的PPT。杨雪霏和同学把有趣的图片和简单易懂的文字相结合,希望能让这些孩子更好地接受和掌握。

    从毛笔的定义、起源到坐姿要求再到握笔姿势,黄士洲由浅入深引导孩子们,他告诉孩子们,练习书法最重要是慢慢写,要心静,这样才能把字写好看。看到个别孩子露出疑惑的表情,黄士洲便停下来,倒回去再讲一遍。

    孩子们年龄有大有小,学习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孩子都没有接触过书法课,为了让更小的孩子也能够跟上进度,志愿者们一对一、手把手针对孩子们展开教学。

    这不是文学院“兴源行远”服务队第一次来上尧街道给小朋友们开展支教活动,往年寒暑期、上学的周末,服务队都会组织志愿者来到“上尧青空间”给这里的学生上课,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会受益终生。”杨雪霏说。

    志愿者认为,开展书法教学课很有意义。“毛笔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里面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力量,它对孩子们往后的阅读还有学习生活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黄士洲说。

    文学院团委书记卢柳媚老师支持学生利用在校所学知识,去帮助更多的人。她表示现在电脑、手机使用普遍,很多孩子在书写方面跟以前的孩子比,退步不少。我们平时写作业、考试等都需要手写,小孩子多接触一些书法课,养成写好字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特殊生日庆华诞

    7月13日,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47名志愿者来到靖西市魁圩乡中心小学,与留守儿童一同观影、玩游戏,给他们送上爱心书架和图书,同时还组织了一场特殊的生日会――为5位与祖国同岁的老人庆生。

    在学校教室里,志愿者先给孩子们安装了书架,发放了礼物,还组织了“数字抱成团”“萝卜蹲”“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到了晚上,志愿者在村内开阔的场地投屏播放《那年那兔那些事》爱国动漫,召集小朋友、乡民一同观影。“哎呀,小兔子。”电影一开场小朋友们就开心地喊道。广西财经学院翁扬翠老师告诉记者:“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活动,在小朋友的心里播下一颗爱国的种子。”

    14日上午,经贸学院学生会还举办了以“承精神,爱中华”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汇演,经贸学院志愿者、魁圩乡幼儿园舞蹈队以及魁圩街老年舞队参与了汇演。幼儿园舞蹈队接连表演了《梦想的列车》《飞》《快乐爵士》等歌舞节目,现场被欢快的节奏带动,台下的观众也跟着音乐打起节拍。

    演出结束后,5位与祖国同岁的老人被邀请上台,志愿者、小朋友以及乡民们一起为老人庆祝生日。“祝您生日快乐!”现场响起嘹亮的生日快乐歌,大家还同老人一齐吹灭蜡烛、吃蛋糕。周定助老人依然记得自己入党的具体日期,生日会上他感慨道:“这几年,村里通了公路,田里也修了水泥路,庄稼可以直接装车,不需要人力搬运了,村里发展越来越好。”

    “他们与祖国一同成长,见证了祖国70年的沉浮。”学生干部梁家春告诉记者,本次生日会不仅是为老人庆祝生日,也是为了庆贺祖国70华诞。

    据悉,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赴靖西志愿者团队是自治区重点团队“广财学子历史成就观察团”的项目之一,分别由各二级学院选派,每组50人左右,奔赴靖西、马山、大化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靖西有6支小分队,分布在武平、魁圩等两个镇的学校各个有扶贫干部所在的6个村子,开展为期1-3天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推普脱贫”进乡村

    7月12日,参加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10名志愿者,来到灌阳县共耕村,给村民们开展“推普脱贫”公益活动,帮助学龄前儿童学习普通话,打牢儿童的语言基础,提高他们沟通和学习的能力。

    灌阳县共耕村深处大山,交通闭塞,是县级深度贫困村。但恶劣的自然环境,阻挡不了大山里孩子们对学习知识的渴望。12日当天上午,听闻志愿者要来,家长和孩子们冒着大雨早早赶到村委会议室等候。

    在推普公益课堂上,校园广播台的播音员准确流利的发音、清脆响亮的嗓音,吸引了台下孩子们的目光。队员们字正腔圆的自我介绍让现场的小朋友感受到了普通话的魅力。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希望能得到财富,有的希望得到快乐……”村委会议室里温馨灵动的推普课堂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朗朗书声从敞开的窗中传出,在湿润的空气中弥漫开来。从普通话自我介绍,到趣味练习口播操、绕口令,再到拼读易错字,公益课堂活泼的授课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快乐。在“成人推普课堂”活动中,志愿者以自我介绍、相互纠正发音等方式向当地群众推广普通话,受到当地群众的极大欢迎。

    “普通话的推广让更多的村民意识到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虽然设备有限并下着雨,但孩子们稚嫩的童声和热情洋溢的笑容让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谈到这次活动,团队教学成员秦彩萍眼里满是对孩子们的爱。

    为切实了解当地村民们普通话普及程度,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播到基层,调研组深入当地村民家中,以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实地访谈、调研。在与村民聊天的过程中,志愿者感受到了村民的热情,了解了村庄近年来的变化。访谈和调研结束后,志愿者们立即召开座谈会,针对访谈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整理数据和案例。

    据悉,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推普公益课堂、普通话职业技能培训、入户语言基础调研等方式,展开共计10场公益推普活动,惠及村内85%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和儿童。

    接下来,团队成员还将与共耕村建立长期的教育帮扶机制,为当地的村民们带去更多的学习机会,把推普脱贫攻坚工作做细做实。“希望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给村民们树立脱贫坚定信心,提升乡村致富内生动力。”团队指导教师刘梓汐说。

    (本报记者刘琴奚振海通讯员戴呈哲白智强韦佳秀何晓婷文/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