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高见之书十一月上:二十三个人经历的一战
  • 高见之书十一月上:二十三个人经历的一战

    时间:2017-11-17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张弘

    编者按: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为了寻找高品质的阅读体现,凤凰网评论推出“高见之书”栏目。该栏目旨在通过对新书的爬梳,大浪淘沙,遴选出优秀的书籍,推介给读者,为泛娱乐时代的深阅读提供指引。此为第十五期,凤凰网主笔张弘整理。

    聚焦

    《美丽与哀愁》

    作者:皮特·恩格伦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10月

    内容简介:本书将全部目光投向那些被遮蔽的小人物——他选择23个来自不同阶级、国家、阵营的普通人作为主角,由他们的生命史抵达“真实”的战争。在那场裹挟世界、疯狂厮杀的大战中,他们有过希望、愤怒、同情、悲哀,然后死在无不为人知的地方,变成故纸堆中的数字——他们不是操控战争的人,而是了解战争是什么感觉的普通人。他们是亢奋或消沉的士兵、对战争游戏抱有幻想的探险家、成为医疗组织的知识女性、后方的主妇与儿童、作家、冷眼观察军政人物的公务员;他们之中有的成为英雄,有的死伤,有的陷入疯狂。

    “死亡是那么寂静……”他们的声音不曾进入公众的听觉,只是在死神敲门时急切地写着日记或书信,而皮特•恩格伦找回小人物被遮蔽、被遗忘的声音,还原“一战”中的一天天。所谓历史,正是这些平凡人物感受的小时刻。

    二十三个人经历的一战

    对欧洲来说,很少有其他历史事件具有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重要的意义。当历史学家试图寻找可与之比较的历史事件时,经常会提到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的崩溃——这就能让人对其影响规模和惨烈程度有一定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当然更具破坏性,但在我们这部分世界,也就是在欧洲,被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伸。“一战”是原因,也是结果。

    即使中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程度甚微,但也受到了影响,特别是最后的巴黎和约清楚表明战胜国只想在它们之间分配战败国殖民地的时候,中国被震动了。战胜国之一的日本也明显表现出帝国主义的野心,几乎毫无收敛。这种野心中国人民也会很快就察觉。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走出了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也导致了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政权的建立。同样意义重大的还有战争的结果显示出欧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欧洲已经被战争破坏得满目疮痍,经济萧条,意识形态也已破产。一个欧洲之外的强权已经崛起,在欧洲的大国中间称霸,控制了世界。这个强权就是美国。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这是一本有关“一战”的书。不过,这不是一本讲述战争是什么的书,比如介绍战争的原因、进程、结局和后果,等等——这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优秀历史著作,常常也到了详尽入微的程度。但这本书不写这些,而是一本讲述战争怎么样的书。也就是说读者在这本书里能找到的不是很多事实而是些个人,不是很多过程而是体验,不是很多发生的事件而是情感、印象和氛围。

    在这本书里,读者会跟随二十三个主要人物,当然全都是高度真实的人物——这本书是根据这些人物留下的不同文献资料写成的,没有任何编造——大部分也是默默无闻或者被人遗忘了的人,是在社会底层的人。而且,在一般人的意识里,这次大战的战场和西线的战争泥潭差不多就是同义词,这也不算错;但本书中的很多人物则身处其他的战争舞台上,比如东部战线、阿尔卑斯山、巴尔干半岛、东非和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大部分人物也很年轻,只有二十来岁。

    这二十三个人物里,四个将会死于战争,另有两个沦为战俘,还有两人被誉为英雄,而还有两人的结局是沦为肢体不全的残骸。其中不少人,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欢迎它到来,但战争也逐渐教会了他们去厌恶战争;有些人从一开始就厌恶战争。其中有一个名副其实地发疯了,被送到精神病院,而另一个则再也不能听到一声枪响。尽管命运不同,角色各异,属于不同民族,但这些人全都可以被一个事实统一起来,即战争从他们那里夺去了什么:青春、幻想、希望、人性或者生命。

    这二十三个人物大都亲身经历了富有戏剧性和可怕的事情,尽管如此,本书的焦距对准的是战争中的日常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段反历史,因为我寻求的是把这个无论如何具有史诗性的事件放回到那种细小的原子一般的成分,也就是说每个单独的个人及其经历。

    我非常高兴,现在这本书在中国出版中文版。

    (摘自《美丽与哀愁》对中文读者的致词)

    本期推荐

    《小说鉴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百年战争》

    作者:莫娜·奥祖夫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17年7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19世纪的法国,大革命远没有穷尽其动力,革命的激情和幻想萦绕在几代人心中,而与此同时,旧制度复辟的危险时刻存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上演了一场百年战争。

    在《小说鉴史》中,作者奥祖夫通过分析法国19世纪9位作家的13篇小说,呈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在19世纪的交锋,考察了新旧原则走向和解的艰难历程。奥祖夫想通过重新阅读在19世纪具有界标作用的小说再次呈现那个世界。她从斯塔尔夫人的小说读起,以阿纳托尔·法朗士的小说结束,中间经过巴尔扎克、司汤达、乔治·桑、雨果、巴尔贝·多尔维利、福楼拜和左拉的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她辨认旧制度遗留给现代法国的遗产,她讲述旧制度继续滋养的希望和幻想,她阐释民主工作孕育的活力、承诺和个人成功,但同时也讲述旧制度隐匿的平庸俗气、千篇一律,有时是幻想破灭。本书考察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漫长较量最终以妥协收尾,虽有德雷谏斯事件的曲折,但人心所向,大势已定。

    评点:从有趣的视角审视法国大革命,用历史研究的理性穿透文学的叙述。

    《万物守护者:记忆的历史》

    作者:迈克尔·S.马龙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2017年9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从50万年前海德堡人试图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开始,记忆便开始伴随我们了。而直到通过将记忆转化为以语言为基础的组合结构,早期智人才真正成为现代人。本书主要探讨了记忆的进化——包括人类记忆和人工记忆二者的进化,从远古时期的巫术礼仪、古希腊神秘的记忆术、中世纪奇诡的动物寓言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工记忆的飞速崛起,每一个篇章所讲述的,都是记忆史中的重要阶段。

    记忆的故事说到底其实是自由的故事。记忆的历史——人类大脑的进化历程,口头与书面语言的发明,不断创新的记录方法,对机器的掌控和对人脑的探索,以及记忆的拥有权从萨满、统治者、抄写员、贵族一直到所有普通人的缓慢延伸——也就是人类精神解放的历史。

    评点:一部极具独创性的科技史著作,人类除了守护自己的记忆,也要守护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记忆。

    《泥土:文明的侵蚀》

    作者:戴维·R.蒙哥马利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2017年10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将地球的表层土壤作为考察对象,以宏大的视角、深情的笔触,借助丰富的考古与历史资料,讲述了土壤与人类社会之间上万年的关系变迁,并深刻揭示出,看似毫不起眼的土壤,却可能成为决定文明盛衰的关键。从作为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到工业时代的美国西部;从亚欧大陆腹地的俄罗斯草原,到南太平洋与世隔绝的狭小海岛……过往的众多文明因土壤侵蚀而衰落的真实案例,连接起了过去与当下的历史,也对未来发出了启示:除非我们转而采取更具可持续性的策略,否则现代农业社会将会重蹈覆辙。

    评点: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严重,相关调查数据一直没有公开。化肥、农药可以提高产量,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的污染。

    《美国金融制度的历史变迁》

    作者:巫云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8月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按时间顺序和专题式的篇章结构,阐述了美国商业银行制度、资本市场制度、货币制度、中央银行制度以及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和演变,重点分析了影响这些制度变迁的各种因素,特别是相关利益集团和大型金融机构在其中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从而解答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美国在金融领域始终占据优势?美国金融制度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本书通过一个个历史案例,回顾分析了那些使美国成为金融帝国的往事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评点:中国的金融制度建立不长,离完善还有很远的距离,本书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作者:卜寿山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本书是海外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最重要的贡献是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人画在北宋产生之时,主要指的并非是一种鲜明的绘画风格,而是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创作活动的一种认同和期许,并以此和那些职业画家划清界限。之后,经过南宋、元代、明代,文人画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文人画与院画、画师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微妙。苏轼对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宗北宗论中得到一种新的回响。

    本书以纵横开合、明暗相照的叙述结构展开,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对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腻分析、饱含思辨力和理论穿透力的笔触,清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与成熟的发展全貌。

    评点:学者于建嵘、诗人芒克都以画画获得过不菲的收入,他们是在仿效先贤?

    新书过眼

    《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的缔造者》

    作者:乔纳森·艾肯特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7年10月

    内容简介:本书描写了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出生及其成长经历,他出生于农村,年轻时当过炼钢工人和技师,历史把他推上哈萨克斯坦的领导岗位,并经历了苏联解体和哈萨克斯坦争得独立的曲折复杂和艰难的过程。此书一方面介绍了纳扎尔巴耶夫的生平,也详尽描写了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怎样从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国家的艰难奋斗历程。书中认为,纳扎尔巴耶夫在面临十分困难的国际和国内挑战时,他能掌控自身感情和理智的矛盾,不走极端,从实际出发,理智地应对挑战和处理问题。本书作者乔纳森·艾特肯是英国前内阁大臣、国会议员、著名传记作家。为撰写本书,作者采访了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本人和其他相关重要人士等,收集了诸多第一手的历史材料。

    评点:关于苏联解体的具体过程,此前主要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叙述,本书相关部分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财富的积累与责任》

    作者:大成企业研究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9月

    内容简介:中国民营企业财富有四大变化趋势:财富大积累、财富观大转变、财富大安排、慈善大行动。本书探讨了民营企业家在财富积累中面临的责任问题,比较了中外企业家的财富管理与安排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若干可行的政策建议,特别倡导企业家财富要取之有道、管之有方、用之有节、耗之有度、散之有范,以利己利家、利民利国。

    评点:建立完善的捐赠机制,激励企业家踊跃捐赠,是目前制度建设当务之急。如果制度妨碍了人们行善,尽早改变才是上策。

    “黑龙江屯垦史”丛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11月

    内容简介:60余名学者通力合作、历时三年完成。丛书共有16册,分别是:《黑龙江屯垦史》(4卷本)、《黑龙江屯垦史•军垦口述史》(上下册)、《黑龙江屯垦史•知青口述史》(上下册)、《黑龙江屯垦文献史料汇编》(4册),以及《当代黑龙江与新疆屯垦比较研究》《“一带一路”与中国农业“走出去”——以中国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农业开发研究为例》《黑龙江屯垦文学史》和《中国屯垦研究史》。

    评点:梁晓声、张抗抗等人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已经带给了读者和观众记忆与想象,史料与历史研究将使读者更全面和立体地了解那片神奇的土地。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