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文化教育 > 怎样在观众的心灵深处编码?
  • 怎样在观众的心灵深处编码?

    时间:2019-03-15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王中文

    《在观众心灵深处编码》

    电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境,撩动着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封闭又最渴望的情感诉求,使人们沉浸其中为之欢笑随之落泪,在宣泄与共鸣中聊以寄慰。民间有个谚语: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如此忘情?这个游戏的背后是什么在神奇地操纵这一切?《在观众心灵深处编码》导语第一句“观众,是本书的出发点”,就开宗明义点出了作者对电影创作进行深入探究的一个侧重点。

    在汗牛充栋的剧本创作与编剧课程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写作理论的技巧方法,是创作者“我讲给你听”的叙述能力,如何创作出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如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剧中人物,创作者在全心投入时,其实更关注的是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与感受,并投射到他所塑造的剧中人物身上,此时的虚拟观众往往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自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局限,无法认识到重要的关系是双向的,而电影是创作者与观众一起虚构出来的游戏,创作者需要把观众的各种需求、欲望和期待都考虑在内,给他们制造参与的条件与机会。是否是以观众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换位思考,体验观众的感受能力,进入到观众的内心深处,了解观众的精神境界,使创作者、剧中人物、观众三者之间共同构成完美的情感空间,这种整体结构是电影创作的关键,也是本书强调的原点,在观众心灵深处编码。

    尤其我们置身于这个时代巨变与转折之下,电影不再是孤立地发展自身的价值,虽然探索电影艺术新的语言与形式非常重要,但是如何与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相结合,电影对社会的影响力、观众对电影的塑造,将是电影新的发展趋势。作为创作者,观众的“在场”成为创作的首要因素,需要完全从观众角度来把控电影,引导观众的意识,在双向表达上找出相通之处,这也是当下所有艺术流派、艺术形式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

    书中出现的“观影动力”这个术语,就是围绕观众,以观影反应和观影动力为创作重心,展开叙述观众的情感线路。然而大众需要的不是理性的思考,只是无意识的情绪倾泻,这些都和他们潜在的内心需求有关,也与文化背景、观众素质等社会发展因素密切关联,所以一味迎合观众的爆米花电影饱受诟病,戈达尔也曾批判过这种破坏观众独立思考的方式。电影的艺术实验与大众的娱乐消费构成二者对立的紧张关系,如何调和这种矛盾,这里作者提到了另一个关键词“认识域”。大众的感知范围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大众只有通过本能、原始欲念的驱动来进入个人化体验。只有这种不那么“费力”的观看、“个人化”的叙事,才能够让他们接受,让他们产生很高的投入度。

    大众有参与到剧情中去的强烈愿望,作为大众电影的创作者,就必须为大众准备好这一切,这是观众群体的定位问题。有了定位目标,就通过给观众建立新的认识域,让他们在这个新的认识域里思考、判断创作者所给出的信息,使他们按照既定意图实现对于观影反应的设置,窄化观众意识,聚焦注意力,把观众引领到创作者编织的幻象中来,通过调度观众的认识域来使观众接受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情景。这里涉及的是观众、剧中人物、创作者三者共同认同的认识域,形成特定的“无间境遇”。创作者诱发观众打开封闭的情感之门,通过在观众潜意识深处进行制码、编码操作,把潜意识中被压抑的匮乏、缺失等在心灵深处搏动的强烈欲望,全部投射到电影中去,整个观影过程就成了一个疗治的过程,让观众压抑的情绪、苦痛的内心得到宣泄、净化,成为一场潜意识释放的仪式,通过电影情节创造属于三者共同经历的情境,成为人们内心欲望、怨念外溢的出口,观众彻底进入私我境地,与创作者情感投入塑造的剧作人物,引发彼此的情感激荡,在共同营造的电影梦幻中得以完美共情。

    “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够脱离‘他人’的目光,做自己的事情。努力未必成功,付出未必有回报,这才是生活本来的面目。”读完这本厚厚的著作,更能体会作者这番话。这不仅是剧本创作也是电影分析很重要的一本教科书,也是具体实操的创作方法论,在人云亦云的嘈杂中,能够发出孤独之声,二十多年倾注的心血力作,必有他不同凡响之处。予人所欲才是共情,欣然接纳堪称完美,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发现这部著作的价值。

    关键词:谚语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