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文化教育 > 流连绝顶
  • 流连绝顶

    时间:2019-12-02  来源:  作者:

    浙江在线12月2日讯1575年8月,55岁的绍兴人徐渭,来到了天目山游玩,留下了《十四日饮于子荩太史宅留别》一诗。

    斗酒那能话不延,此行无事不堪怜。

    弓藏夜夜思弯日,剑出时时忆掘年。

    老泪高梧双欲堕,孤心缺月两难圆。

    明朝总使清光满,其奈扁舟隔海天。

    从这首诗中可以读到,此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已经心灰意冷。自他辅佐的胡宗宪被下狱后,他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了九次,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

    张元忭等好友不忍看他被处死,便想尽办法救他出狱。这一次,他正是在辞别张元忭之后来到天目山的。

    此后,秋冬之交,他又从杭州来到天目山,重游一番。他登狮子岩,作《天目山三首》。

    天目山的灵秀之气竟令意志消沉的徐渭流连忘返。他畅情于这里的山山水水,以消心中久积的不快。

    是啊,这里引人入胜的人文古迹、奇崛险怪的自然风景,还有散落深林的名刹古寺,无不让历代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心生归隐之意。

    22年后,也就是1597年,徐渭的一位狂热的追随者,也来到了天目山,他就是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

    这一年,他29岁,与古人说的而立之年相差一年。然而,他却辞掉了仅仅在任两年的吴县(今属江苏)县令。

    这个职务事实上来之不易。

    1568年12月6日,袁宏道生于湖广荆州府公安县长安里(今湖北公安),出身官宦家庭。

    十六岁那年成了诸生,二十一岁时中举人,但赴京会试却名落孙山。直到1592年,袁宏道才中了进士,但并没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职。直到1595年,才得了这个吴县县令。

    整整等了三年,对于一个满腹才华又颇有志向的青年来说,真是一段难熬的日子。也为此,甫一开始,袁宏道特别珍视这个机会,视其为一个大展宏图的机会。

    果不其然,上任仅仅一年,袁宏道便做出了上佳的政绩,也深得当地百姓称道。

    与此同时,他也招致当道者的不满。加上吏事繁杂,难得清闲,他渐渐觉得“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为尤苦,若作吴令则其苦万万倍,直牛马不若矣。”

    他自觉仕途并不如自己当初想象得那么简单,繁杂吏事也让他感到疲惫难当,莫不如游历于山川湖海,岂不快慰。由此生出了辞官的念头,并用连递7封辞呈表现自己的坚决。

    袁宏道离开了吴县,但并未返乡,而是遍游东南名胜,徜徉于无锡、杭州、绍兴、桐庐、歙县佳山秀水间。往后的三个多月,他“无一日不游,无一游不乐,无一刻不谈,无一谈不畅”。

    也就是在这期间,他在友人陶石篑的家中读到徐渭遗稿《阙编》,“不觉惊跃”,“如魇得醒”,从此为徐渭“恣臆谈谑,了无忌惮”的诗风所倾倒。

    游天目山,追寻偶像的足迹。这当然只是原因之一。

    天目毓秀,天下名山的魅力,同样吸引着酷爱山水游玩的袁宏道。

    一个久雨初霁的暮春,袁宏道与陶石篑诸好友取道杭州,来到了天目山。在此之前,一连下了几天的阴雨,让人十分苦闷。好在当他们到达双清庄的时候,天公作美,微微有些放晴了。

    双清庄就在天目山脚,虽称呼为庄,却更像一个寺庙,里头住了很多僧人。这里的僧房干净整齐,周边的环境也是清新怡人,实在是留宿的好地方。

    这里的夜晚静得出奇。山溪水流冲击石头的声音,空灵而具有穿透力,贯入他们一行人的耳中,一夜难以入眠。

    他们竟以为是下了一夜的雨,心中郁闷至极。第二天早上,僧人准备了茶饭,来唤起床。陶石篑叹气道:“下了这么大的雨,只有躺在床上神游罢了。”僧人说:“天已经晴了,风和日丽十分美丽,那响声是泉水的声音,不是雨声。”

    听闻之后,他们便急忙披了衣服起来,匆匆喝了几碗茶,便急急地登山了。

    袁宏道尤为激动,他企盼着登临这座名山已经很久了。

    从山脚下的双清庄到山顶,大约有十余里路。

    幽静深邃、奇妙古老。一路上,天目山奇俊的风景、浓郁的人文气息,深深吸引了袁宏道。

    望不尽的江山如旧,听不尽的疏雨天清,道不尽的楚客悲残,思不尽的心字香烧。此时的袁宏道,大概心里也在猜想,20多年前,名士徐渭是否也曾登踏这条路呢?是否也被沿途的如羽云霞、如黛青山吸引到呢?

    到了山顶,天气已近黄昏,他们便留宿在山顶。

    第二天,他们一早起来看云。奇幻莫测的云层让天目群山宛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

    流连于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寺一观,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暗。他们决定晚上留宿高峰死关。

    而此处山寺的和尚行礼也非常恭敬,争着用饭菜招待袁宏道一行,令他十分感动。

    第二天,他们从山寺离开,沿着原来的路下山。和尚们前来送行,说了许多招待不周的谦逊之语。

    袁宏道他们也以谦逊还礼,连连称赞,宾主相宜,众人大笑而分别。

    如名酒要有善饮者来品尝一样,名山也需要乐山者赏识。

    袁宏道酷爱名山大川,更能体会到天目山独特的魅力。

    在历代到过天目山的文人中,留下诗文比较多的就数袁宏道了。他不仅留下《西天目山》《登天目绝顶》和《天目道中和陶石篑韵》诗三首,还写了《初至天目双清庄记》和《天目》两篇游记。

    他在游记中总结出“天目七绝”:瀑如万縞,山石奥巧,庵宇精幽,雷声如婴,云状百态,树木珍奇,茶笋清香。

    第一绝,天目山整个山都是沟壑,瀑布水流淙淙,如万匹白色的丝绢;

    第二绝,石头的颜色青色润泽,山石棱角透漏巧妙;

    第三绝,即使在幽静的山谷悬岩处,寺庙却都很精致;

    第四绝,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听起来就像婴儿的啼哭声;

    第五绝,清晨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在悬崖下,白净得像丝绵一样,飘荡变幻如同浪花,山峰突于云海之上,如同漂浮的浮萍;

    第六绝,天目山树木高大,树身粗得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如同华盖一般;

    第七绝,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叶,比龙井茶还要香甜。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但更加鲜嫩香甜。

    在游记《天目》中,袁宏道感慨道:“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袁宏道对天目七绝的总结赞美,不仅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今日的游山者仍然可以一一感受到。

    关键词:天目山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