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 北京40年里的40个第一:环境和秩序越来越美
  • 北京40年里的40个第一:环境和秩序越来越美

    时间:2018-12-14 07:50:00  来源:千龙网  作者:

    公园开到咱家门口、胡同小院修缮美化、志愿服务雪中送炭、排队礼让已成习惯……首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环境也更加绿色、美好,我们相信,未来的日子会更美!

    21

    花园建在屋顶上

    1983年12月5日,北京第一座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一座屋顶花园在长城饭店建成。这座屋顶花园离地面约二层楼高,面积达2600平方米。

    最早的屋顶花园多在饭店、商场的楼顶建造,后来逐渐向民居发展。

    2013年,朝阳区通惠家园建起了全市最大的屋顶花园,绿化面积达9万平方米,有花有草有树。建屋顶花园美化了环境,也让市民休闲遛弯儿多了个去处。“家门口有了这样一个屋顶公园,看着心情就敞亮!早晨过来遛遛弯儿,孩子也有了玩耍的地儿。”通惠家园居民罗女士说。

    到2017年,本市已实施屋顶绿化200余万平方米。

    22

    郊野公园开门迎客

    1984年3月14日,白河郊野公园开工建设,这是本市第一个郊野公园,总面积一万零八百多亩。白河郊野公园分为“三园一道”,即文化游乐园、民族交谊园、历史博览园和贯穿三园的静电列车绿色通道。

    2007年至2011年间,位于四环至五环之间的郊野公园达到81个,总面积达5680公顷。

    23

    志愿服务组织诞生

    1989年8月16日,本市第一个志愿服务组织——“天桥街道邻里互助协会”诞生。

    居民刘文拓刚满3个月的小孩无人照看,以致他爱人上不了班。小两口为这事急得团团转。民政科马上在志愿服务者中帮他们物色到合适的保姆,看孩子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有对膝下无儿女的老夫妇,身体不好,唯一的乐子就是看电视。一天,电视机坏了,想送出去修,但因住在高层,自己根本搬不动。邻里互助活动开展后,一位手艺高超的邻居登门帮他们修好了电视机。

    4个月的时间里,天桥街道出现了一支由100多个单位和1000多位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者队伍,为2000多户居民提供了服务。

    此后,北京的志愿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志愿者人数迅速增长。截至今年11月,本市实名注册志愿者突破426.7万人,涉及赛会服务、应急救援、城市运行、文化教育、关爱服务、社区服务、绿色环保、医疗卫生等24个服务领域。

    24

    民俗旅游不重样儿

    在1995年的“城乡联谊式”迎市民旅游度假活动中,密云县改造建设“农家客店”,农家店统一挂牌服务,吃住都明码标价,还制定了《民俗住房村食品、环境、住宿卫生标准》,不达标的摘牌停业。这就是北京最早的农家院。

    走进遥桥峪11号农家院,院中几畦青翠欲滴的苣荬菜、黄瓜秧、豆角秧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游客说,住在这儿实惠,干净卫生,住宿费每人每天15元,伙食费一天40元左右。像遥桥峪这样可提供游人食宿的村子,密云还有不少,如廊房峪、柳棵峪、牛盆峪、石塘峪、曹家路等。1997年时,经培训、验收合格的接待户,全县已达千余户。

    1992年,“旅游”作为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的一个小项目,首次出现在统计部门的报表当中。这一年,本市千户居民家庭人均用在旅游方面的花费,是22元3角2分。从这以后,收入和旅游支出这两个数字便明显呈现逐年同步上升的趋势。京郊各区县顺势倡导民俗旅游,大吃旅游饭。桃花节、西瓜节、风筝节、冰灯节……花样繁多的旅游项目,四季不断地向城里人推出。

    北京乡村旅游,从吃完就走的农家乐低端业态,逐步转型为以星级民俗村户为主体,2017年涵盖采摘园、乡村酒店、山水人家、养生山吧、生态渔家、休闲农庄、国际驿站、民族风苑、汽车营地、葡萄酒庄等十种类型的特色深度游。

    25

    第一家“网吧”开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首都体育馆院内开了一家名为“联通实华开”的网络咖啡厅,这是北京第一家“网吧”。

    在这里,11台奔腾电脑一溜儿排开。客人当中,有发电子邮件的大学生,有查找资料的公司职员,也有玩儿网上游戏的外国人。

    那个年代,电脑发烧友们因上网费太贵而苦恼万分,相对廉价的“网吧”便火了起来。在“网吧”,只需交纳一定的押金,人们就可以用电脑在网上浏览最新信息,收发E-mail,或者与身在不同地区的好友甚至是世界各国的游戏爱好者一起玩儿联机游戏。上网费通常是每小时二三十元。

    在家庭网络尚未普及之前,“网吧”着实火了一段时间。

    26

    千里“调气”进京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的燃料消费构成中煤炭占76%;在民用燃料构成中,直接燃烧的煤炭高达90%以上。

    当时北京分散使用的小型锅炉有近万台,居民炊事、采暖的小煤炉有100万个。1980年全市每年因燃煤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总量20多万吨,烟尘30多万吨。

    1997年金秋,陕甘宁天然气这条巨龙,穿山过水860公里降临京城,改变了北京燃气气源长期不足的局面。

    到1999年时,北京煤气、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管线总长达3200公里,煤气改用天然气用户40多万户,天然气总户数已达99万多户,城市居民的炊事气化率达到了95%以上。

    “靠这新装的电暖器,屋里温度保持在20来度没问题,晚上的热乎劲儿可比原先生炉子时强多了。”2003年,住在西四北三条13号院的吕世恩已经72岁了,当时只穿了件衬衫和薄毛衣,脸上还红扑扑的。吕世恩家里用了40多年的煤炉子不见了,门口的煤池也改成了储物间。

    2007年冬天,20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彻底从中心城区消失了。

    2018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削减至420万吨以内,压减燃煤的“主战场”从市区转向农村地区,从平原农村地区转向浅山区农村地区,从燃煤设施改造转向运行服务保障。

    27

    胡同小院美如画

    2005年,北京划定了33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确定“在文保区里不能进行成片拆除,只能逐院、甚至是逐屋根据原貌进行修缮”的思路。这是北京的独创之举。

    南锣鼓巷的修缮整治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以试点胡同雨儿胡同14号院为例,朱红大门上刻着“履禄绥厚德义渊闳”门联,穿过宽宽的门廊,绕过葡萄架就来到了敞亮的院子里,居民冀红正趁着天气好在院里晒被子。

    没了乱停车,没了“开墙打洞”,胡同里清净了不少。沿着玉河漫步至雨儿牌楼,穿梭于胡同之中,让人不禁感叹:“老巷幽宅静树依”的景象又回来了。

    28

    首设“排队日”

    2007年2月11日,北京“排队推动日”开幕式在王府井步行街举行,成为迎奥运秩序文明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复兴门地铁站2号线站台,刚下地铁的卢女士说:“政府推动这一活动很有必要。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出国,国外乘客在乘公交或地铁时,都自觉排队,很少有拥挤的现象。在北京我也经常坐地铁,许多西装革履的人也很不注意乘车文明,这样的活动,对所有乘客都有推动作用。”

    从那以后,每月的11日被定为北京的“排队日”,每月一个主题,全市各行各业都陆续参与其中。4000多名文明引导员和上百万志愿者也为“排队日”的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展“排队推动日”10个月,本市五环以内1805个公交站台中有80%实现了排队候车,30%做到了没人监督也能自觉排队候车。公园购票处、拍照点经常可以看到文明排队的情景;首都各大医院里几乎看不到有人插队了;商场里,收银员会主动提醒顾客排队交款。

    如今,“排队日”这个词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排队礼让,已成为越来越多北京市民的一种日常习惯。

    29

    那年冬天暖气提前来

    2009年11月1日,经市政府批准,本市首次实施提前供暖。

    2009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

    11月1日上午8时,时任市市政市容委主任陈永接到市政府紧急来电。市领导询问,在气温突然骤降的情况下,能否为居民供热。提前启动供热难度大,但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市民家中的冷暖更重要。

    安贞社区的吴大爷后半夜踢开了被子,老伴为他重新盖被时发现屋里暖和了。“嘿!给暖气啦!”“嗯,还真热乎了!”再躺下时,他们身上的厚棉被又回到了柜橱里。

    雪后寒夜,经过10个小时的紧张努力,政府对市民的关切爱心,化作汩汩暖流,涌向千万京城市民家中。

    此后,“看天供暖”成了一项制度,市政府各有关部门每年都会在供暖季前进行天气会商,以决定是否提前供暖。

    30

    老楼终于装上电梯

    2017年7月,市区属楼房中第一个成功加装电梯的楼门——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大柳树北社区5号院6单元,电梯成功通过验收,投入使用。

    “这个假期,爸妈来看我,终于不用因为没电梯而‘过门不入’了。”老楼居民刘晓辉期盼已久的心愿成真了。

    他们居住的楼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都是6层无电梯的老楼。当时是单位分房,几十年过去了,小区里的老人越来越多。苦于无电梯,住在3层以上的老人,经常上了楼就不愿意再下来,特别是没有和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买了米面拿上楼都很费劲。

    老楼加装电梯是酝酿已久的一件便民实事,实际操作起来困难意外地多。主要是不同楼层的居民意见难以达成一致。经过社区居委会的多方努力,大柳树北社区5号院6单元终于实现了这件大好事儿。

    据报道,截止到今年11月,仅丰台一个区就已为老社区安装了400多部电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