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天津新闻 >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让天津运河文化焕发新光彩
  •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让天津运河文化焕发新光彩

    时间:2021-04-16 20:10:01  来源:今晚报  作者:刘超

    天津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网上学校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

    天津北方网讯:“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1550年,明代文学家吴承恩自故乡江苏,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赴京,3月底船停杨柳青码头时,写下诗作《泊杨柳青》。千年古镇杨柳青,因大运河而兴,因农耕、漕运、年画多种文化交融而闻名,曾激发出大量文人墨客的灵感。如今,这里正在焕发着新的光彩。

    昨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本市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思路举措和具体成效。目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规划编制、文物保护、项目实施等方面,均已取得重要突破。作为标志性工程的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位于西青区杨柳青镇,规划占地面积2800余亩,分为历史名镇、元宝岛、文化学镇等三个板块,总投资52亿元。”西青区委副书记、区长白凤祥介绍,近期,该区进一步深化调整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方案,聘请国际国内顶级团队进行设计,充分融合各大团队设计优点,形成概念规划设计方案。目前,已经完成元宝岛地块考古挖掘工作,正在进行文化学镇板块考古挖掘和文物保护评估审批工作。

    据介绍,根据目前确定的方案,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将凸显古风古韵,做足文化文章。其中,历史名镇板块,将依据“城市针灸术”进行再活化,文化学镇板块,将实现文化风景的再开发。元宝岛板块是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区,将集中展示明清天津运河文化盛景,通过重现肌理、形塑格局,修复胡同大院,重现杨柳青镇往日风景,恢复湿地景观,形成沉浸式体验街区,打造全域、全时、全景、全要素的文旅目的地。

    元宝岛上建“三区一环”

    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昨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将以凸显明清天津运河的古风古韵为总基调。作为公园核心区,元宝岛板块将重点建设“三区一环”。

    “具体包括西渡口·中华传统曲艺文化体验区,东渡口·工艺美术年文化体验区,魁阁雨·津沽湿地生态文化体验区,御河胜概·漕运文化活力环。”发布会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黄晶涛表示,在当年,大运河天津段是我国北方唯一的河海联运枢纽,联系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享誉海内外的杨柳青年画,就是基于运河漕运兴盛,人民安居乐业而出现的民间艺术,是运河文化的精神展现。

    以此为思路,此次打造的西渡口·中华传统曲艺文化体验区,以传统曲艺文化传承为功能导向,以曲艺研修为核心,设置相声、评书、戏曲等传统曲艺体验,并规划餐饮、住宿等配套商业设施。东渡口·工艺美术年文化体验区,以年画等工艺美术及其他非遗技艺传承体验为功能导向,形成集馆藏、展览、培训、交流于一体的国家级年画文化节点。魁阁雨·津沽湿地生态文化体验区,将恢复运河湿地大地景观、文昌阁历史景观等。御河胜概·漕运文化活力环,将成为运河文化主题活动环线,包括水上游船环线、环岛无人驾驶公交体验环和“新杨柳青十景”步行环。

    形成“组合拳” 增强知名度 打造大运河文化IP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中获悉,在积极推进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同时,本市利用多种形式,大力挖掘弘扬大运河文化,让大运河流淌起来,更让大运河文化传承下去。目前,重点打造的大运河文化IP,已经形成“组合拳”,初步显现出知名度和影响力。

    “长篇小说《烟火》用文学的笔触,描写展现运河沿岸的百年历史风云;话剧《运河1935》讴歌运河儿女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即将在大运河沿线多个城市进行巡演;赶大营受运河文化影响,记录其历史、发展和影响的电视纪录片《赶大营》与同名图书已经完成;正在拍摄制作的《过年的画》,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讲述杨柳青年画的前世今生。此外,还注重大运河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推出了图书《行与思:大运河文化带考察报告》,出版《寻根大运河》系列丛书。”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君毅表示,以大运河题材作为创作重点,本市加大组织化工作力度,推出了一批主题突出、题材丰富、特色鲜明的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

    据介绍,近年来,本市策划举办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其中,组织推出“运河记忆”非遗宣传展示、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扩大大运河文化影响。“运河印象游”精品旅游线路,沿途串起古文化街、杨柳青古镇等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资源,将大运河沿线打造成缤纷旅游带。

    运河沿线文物 均得妥善保护

    “在天津,大运河沿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22项,包括北洋大学堂、石家大院、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围绕重要文物和遗址遗迹保护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资源保障、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本市精心谋划了近三年可启动、论证较为充分的9大类51项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310多亿元。”在昨天的发布会现场,市发改委副主任梁军透露,目前,这些重点工程项目中,10个项目已完工,17个项目已开工或启动实施,24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据介绍,通过细致排查,天津大运河沿线共有实物遗存29处,文物保护单位55处,目前,本市已经建立保护传承利用清单,完善基础工作,实施文物古迹修缮,组织考古勘探发掘,强化文物安全制度。

    “去年以来,组织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部分板块启动考古调查,出土瓷罐、头饰、陶钵、镇墓砖瓦、钱币等明清时期文物360余件。这些实物的出土,有力证明了天津在历史上,作为南北货运贸易枢纽的重要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交流融合。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对丰富和深化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本市正在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启动后续考古发掘工作。”市文旅局副局长、文物局局长徐恒秋表示。(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