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小故宫”成“人文书房” 八旬老楼因书重生
  • “小故宫”成“人文书房” 八旬老楼因书重生

    时间:2018-10-04 18:32: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旧上海市图书馆”,经过三年多精心修缮扩建,1日起变身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开门迎客。 潘立敏 摄

    中新网上海10月1日电 题:“小故宫”成“人文书房” 八旬老楼因书重生

    记者陈静

    雅致的孔雀门、色彩绚丽的天花彩画、庄重的红缸砖地坪……上世纪三十年代“大上海计划”中的主要建筑之一的“旧上海市图书馆”,经过三年多精心修缮扩建,1日起变身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开门迎客,吸引众多读者。

    80多年前,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了这座近代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如今,以八旬高龄再生世间的这座图书馆,连接着城市的历史记忆、现实与未来。走近杨浦区图书馆新馆,雕梁画栋、重楼飞檐,黄色琉璃瓦屋面、屋檐下的斗拱彩画相映成辉,西方古典建筑的三段式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完美结合,庄重典雅。

    此前,这座被称为“小故宫”的图书馆,虽未开放,已新晋为此间的“网红”地标。古色古香的杨浦区图书馆新馆最多能同时容纳800位读者,除了打造“图书馆+互联网”新模式,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将引入朗读亭、录音棚等新技术、设备,打造有声图书馆,为民众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同时,新馆将配备AR智能互动导览系统,读者通过智能手机即可进行AR体验,获取新馆的历史故事,并实现功能区域导航。

    被称为“小故宫”的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已新晋为此间的“网红”地标。 陈静 摄

    据了解,1936年建成开放的“旧上海市图书馆”,限于当时经费不足,董大酉的设计蓝图并没有全部实现,仅在建成接近一半的建筑体量时就投入使用。在命运多舛的年代,这座图书馆开放未满一年,就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被迫关闭。抗战胜利后,图书馆建筑曾作为同济中学的校舍。开门迎客前,即便是在附近生活了20年的民众都没有走进去过。

    2012年,上海杨浦区决定将曾经的“旧上海市图书馆”改建为杨浦图书馆新馆,并于2015年4月开工建设。秉承“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最优方式的更新和再生”的保护修缮理念,在修缮扩建中,老图书馆的“工”字型建筑后端重新长出了“两翼”,历史性地实现了建筑师最初设计的“井”字型布局构想。

    据介绍,杨浦区图书馆新馆的,扩建面积为万余平方米,修缮复建完成后的总面积逾1.4万平方米。走近这座图书馆,其门楼外观形似北京钟楼,正面为三孔券门,四周围以仿石造望柱栏杆,配以重檐歇山顶。在屋面修复过程中发现,有四分之一的琉璃瓦片保存较为完整可以再次利用。其余瓦片,相关机构则根据瓦片背后的原始制造工厂名称在江苏宜兴找到相应厂家,按原尺寸和形制进行复原。

    古色古香的杨浦区图书馆新馆最多能同时容纳800位读者。 陈静 摄

    走进图书馆,一楼门厅铺设的红缸砖地坪庄重中透着活泼。杨浦区文化局方面透露,在修缮前,每一块红缸砖都被编号、拍照,管道铺设完工、清洗修复后重新铺贴归复原位,分毫不差。抬头看去,大厅内留存至今的天花彩画,绚烂依旧。

    走上二楼,大厅内一道孔雀门样式精美,令人眼前一亮。这扇孔雀门是80年前的原件,门扇上的孔雀两两相对,上方一只孔雀华丽开屏,别致典雅。据悉,孔雀们的铸铁件全部用铆钉链接。

    据了解,杨浦区内目前仍保留着旧上海市政府大厦、博物馆、体育场、图书馆等一批历史建筑,成为上海唯一现存的“涂彩中国古典梁柱式”的大楼建筑群。据介绍,这些建筑遗存对于上海历史文化价值保存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将展示近代市政的文献收藏,其二楼专设了“上海近代市政文献主题馆”,以历史文献、建筑模型、全息投影等方式立体展示“大上海计划”,系统揭示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

    记者了解到,未来,杨浦图书馆将邀请海内外著名文化人士和读者见面,举办名家讲座、图书分享、艺术导赏等各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着力打造“杨浦人文书房”。(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