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40年前市民月收入60%花在吃上?数字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
  • 40年前市民月收入60%花在吃上?数字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

    时间:2018-11-20 19:08:04  来源:东方网  作者:包永婷

    东方网11月19日消息:假如你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每天可能会吃多少食物?可能会住多大的房间?每个月生活费大概需要多少?这些问题,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回答不上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最新一期的学习读书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晓文以数字为视角,为现场观众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民的生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上海市民大致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陆晓文分享了一组数据:一个家庭一般有5个左右成员,有2~3人参加工作;居住面积大概20平方米,有70%可能与邻居合用厨房、厕所;每月收入大约为56.87元,工作很稳定;95%左右的钱都要用掉,其中60%的钱花在食品上,每个月大概要交付10元钱左右的房租费用,水电费用每个月10元左右。医疗方面,如果是企业职工,医疗费用不花分文;如果是事业单位职工,看一次病要付几毛钱的挂号费。教育方面,如果孩子在中小学就读,全年的学费和书费总数不会超过20元。每年每个人用在自己身上的费用,大概是衣服50元、交通10元、娱乐电影等10元左右。饮食上,当时每个人每个月有25市斤的粮食,有一斤食用油的供应,大概能吃到1.5市斤的猪牛禽肉,每个月获得半斤鸡蛋。当然上海市民吃鱼会多些,一个人大概是每月1.5斤鱼。

    相比过去,现在上海居民生活上的变化可以从哪些数字中看出来?陆晓文从食品、耐用消费品、交通与通讯、教育与娱乐、医疗保健、住房、公共基础设施与环境等各方面一一进行了对比。近40年来,市民消费占比下降最明显的是食品,现在为吃东西发愁的家庭越来越少了。从1980年到2013年,上海市民整个食品消费的结构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粮食的消耗量大幅减少,现在一个家庭一个月消耗的大米可能不超过20斤。而上世纪80年代,大家早上、中午都要吃米饭,年轻人一顿饭吃两碗米饭也不稀奇。其次,市民增加了对蛋类、水果类、奶及奶制品的消费,肉与肉制品的消费变化不大,“我们的饮食结构变得更健康、更合理。”陆晓文说。

    市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上海市政府40年来的巨大投入分不开。就拿家家户户都在用的燃气来说,1978年上海的煤气用户为55.32万户,如按当时全上海市的户数比例计算,当时只有19%的家庭使用煤气;如果按市区户数计算,大概是36.43%的家庭使用煤气。而从2015年起,上海有关统计中已经没有了煤气生产和使用的统计项,人工煤气生产和使用已经在上海成为历史。几乎100%实现了家庭燃气化,全市都拥有了干净、高效的燃气供应。

    上海市民对上海经济社会40年变迁的评价也体现在数字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16年,陆晓文每五年对上海市民做一次“对上海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的调查,他发现这个数据从来没有降过,一直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这证明上海市民对于4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完全给予了一个充分的肯定。他认为,老百姓的信心就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希望所在,这是未来上海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和民众心理基础的前提。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