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已经建成
  • 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已经建成

    时间:2019-03-23 23:10:32  来源:东方网  作者:罗菁

    据《劳动报》报道,狂风暴雨、雷电台风,面临突发的强对流天气,哪怕只要预报提前1分钟,也能为城市运行提供及时预警。记者昨日从“2019世界气象日暨长三角气象联动保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沪、苏、浙、皖在内的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已经建成,三省一市环境气象部门可共享各类相关资源数据。也正是依靠这个平台,使上海“捕捉”强对流天气的能力大幅提升,最多仅需8分钟,就能察觉到异常天气波动的出现。

    12部雷达“对表”

    强对流天气,可谓是城市的“灾星”。一旦出现,往往会对市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更会对城市的正常运行造成阻碍。能不能尽快获取强对流天气出现的蛛丝马迹,是气象部门始终努力的方向。其中,雷达观测是重中之重,依靠“天眼”,观测员们可以对风云变幻进行精细分析。

    据了解,过去长三角地区天气雷达的观测资料是由各雷达站观测采样后,通过省局传输至中国气象局,再由中国气象局传给各用户广播接收,时间滞后,且各部雷达扫描开始时间各不相同,影响最终“拼图”的效果。市气象局观测与预报处副处长陈奇告诉记者,原先各雷达扫描一次的间隔是18分钟,之后数据才会上传,“这也意味着,当预报员拿到最新的数据时,其实只是18分钟前的天气状况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从去年开始,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建成,地区内共配备12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进行“对表”,采用同步采集和实时传输技术。这一措施的实施,使得雷达传图的速度大增,也提升了上海“捕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能力。

    陈奇表示,如今只需3至8分钟,预报员就能收到部分雷达扫描的图片,从而可以进行相关的预警预判,相当于缩短了10分钟的气象时效,从而为市民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天气信息。

    污染路径一眼便知

    PM2.5又“爆表”了。那么,这些污染物是从哪里来的?在新建成的一体化业务平台上,长三角内大气污染的实时数据、污染路径可谓一目了然,包括外来污染物比例等,均在平台中清晰可见。

    据了解,该平台在长三角区域层面实现了气象和环保部门信息共享,提升对污染输送的组网观测能力;实现污染天气预报信息的共享和环保部门联合制作发布未来5天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指导预报;建立了污染输送评估系统,实现对长三角区域及三省一市关键气象条件的定量评估和对输送贡献的定量评估。

    陈奇表示,之前气象部门只能就申城本地的大气污染进行预测,但在整个区域实现数据共享以后,就能获取更广范围的环境气象数据,从而做出污染物的输送通道分析。例如,在最近一个月中,外来污染物输送比例最高的一次是在3月12日,当天的数据显示,当天的空气污染源中,30.5%是从长三角以外的地区输送过来的。该机制部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是国内大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的首创之举,由于巨灾保险试点极具“上海特色”和创新意义,该项目入选上海自贸试验区业务创新三大案例。

    今年建旅游气象中心

    此外,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透露,上海今年将会建成长三角旅游气象服务中心,为区域内的各个景点提供气象信息服务。有意思的是,这并不只是为景点提供天气预报,而更将根据气象的特征,为游客送上推荐景点。例如,当下雨之时,就会推荐古镇等;而大雾之时,则会推荐黄山等;遭遇低云,可去高楼大厦看“云海”;碰到强对流天气,则可以去室内景点参观。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