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上音歌剧院成文化新地标 将培育大批歌剧观众群
  • 上音歌剧院成文化新地标 将培育大批歌剧观众群

    时间:2019-08-21 20:52:0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距离轨交1号线最近距离7.4米、位于历史风貌区建筑限高18米,这是上音歌剧院最难克服的两道硬件难题。从2016年1月28日正式开工到首次向媒体开放,这座上海文化新地标从无到有,创造了新的上海速度。速度背后,更令人惊叹的是建筑背后的技术含量和文化内涵。这座凝结上音几代人梦想的剧院创下多个国内外第一,未来将成为集文艺演出、艺术普及、原创基地、国际交流为一体的亚洲一流文化综合体。

        剧院建在弹簧上

        “上音歌剧院这个命名,是艺术定位和建筑定位的双重体现。”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介绍,既名为歌剧院,就将引进、创作更多优秀歌剧作品,为歌剧普及、推广、欣赏提供平台。同时,歌剧院的建设要求在各类剧院中最高,演出场地的兼容性须满足歌剧、舞剧、交响乐、民族交响乐、综合音乐会,音乐剧演出等要求。上音歌剧院的建设和运营正是对两个定义的探索和实践。

        地处繁华的淮海路,紧邻轨交线,隔振成为建筑的首要需求。上音歌剧院是国内首个采用整体隔振技术建造的全浮结构歌剧院,通俗一点解释,这座剧院建在95个弹簧上。一进剧场,环境瞬间变得安静,为让观众提前进入观演情境,设计师在大厅也做了隔音处理。

        走进1200座的中型歌剧厅,观众席的一片蓝色和剧场的点点星光交相辉映,目力所及之处尽是声学机关。为满足不同形式演出对于混响的不同要求,歌剧厅在设计初始就采用电脑全方位测试运算,并搭建1∶10舞台声学测试模型,校正实验数据。观众席上方的穹顶天花板是可升降的,通过场内体积变化,达到不同混响效果。

        观众席也有玄机,剧场内马蹄形的结构让观众的观演感受更为贴近舞台,即使在三层,也不会觉得太过遥远。每个座位都实现了无遮拦视野,确保每个座位都能看到舞台面95%以上。座椅后方的字幕显示屏可提供8种不同语言的字幕切换,这一技术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国际级歌剧院同步。除了观看字幕,观众甚至可以利用座椅背后的这方小屏幕当场写下乐评,参与演出调查。

        在细节上服务观众

        上音歌剧院未来将以上音为依托,上音演出公司为运营主体,秉持“上音主体、歌剧特色、学术高地、市场运营”的定位。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廖昌永介绍,今后进入上音歌剧院的项目将打破学术内循环,推行奖励机制鼓励原创,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上音歌剧院有三个志向,一要走在艺术和学术的前沿,这是依托一流专业院校的歌剧院区别于其他剧院的立身之本;二是依托上音师生资源,在市民艺术普及道路上展现功力,培育歌剧观众群;三要做有温度的剧院,在专业上服务艺术家,在细节上服务观众,比如采用人脸识别、智能停车等服务,并充分利用大数据,整合周边商圈资源,为观众营造更便捷、更温馨的观剧体验。”上音歌剧院管理中心主任冯岚介绍。

        在上音歌剧院的开幕季,上海音乐学院策划了一系列优秀原创作品,包括民族歌剧《贺绿汀》、集合新中国优秀音乐作品展示的《五星出东方》、纪念上海解放的音乐剧《春上海1949》。10月,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将携莫扎特的两部歌剧《魔笛》和《假扮园丁的姑娘》作为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亮相上音歌剧院。这是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成立200多年来,首次集结全院最全阵容携歌剧制作首次访华。这两部原汁原味的莫扎特歌剧将在上音歌剧院舞台上实现“同一舞台,两个剧目,交替演出”的演出方式,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记者 施晨露)

        原标题:上音歌剧院成文化新地标

        将依托上音师生资源,培育歌剧观众群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