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 如何为“上海文化”品牌策源?解析上海博物馆软实力密码
  • 如何为“上海文化”品牌策源?解析上海博物馆软实力密码

    时间:2021-09-24 15:51:46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作者:

    筝声似细雨抚桐,洋洋兮汇若江河……

    中秋佳节前夜,一曲《高山流水》在上海青浦淀山湖畔响起,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外滩万国建筑之间,轻抚陆家嘴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映衬着高架上的车流光影。

    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到来之际,联合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推出“海上明月夜书画千年行——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直播活动。这场直播基于上博6月向公众推出的“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策展人与观众共游上海山水之间,梳理海上千年画史,品读陆机、米芾、杨维祯、董其昌、刘海粟、陈逸飞等名家巨作,阐释一部人文画史,以飨观者。

    直播前后历经近2个小时,将外景实景与馆内解说等表现方式完美融合,串联起一件件重点书画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寓教于乐,通过多渠道有奖答题,调动在线观众了解书画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截止今天,据各视频平台数据统计,直播观看人数超200万。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凌利中与主持人海波为观众直播讲解。

    实际上,这是上博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市民幸福感的创新举措之一。近年来,上博围绕在开放创新中提升海派文化品牌创造力,在传承创新中提升江南文化品牌传播力频频“出圈”,奉献出众多精品文化盛宴。

    连日来,人民网上海频道走进上博,探寻一座传统博物馆在新时代不断“出圈”的创新密码。

    不止“海派”:上海坐拥千年文脉

    一部中国书画史,亦是诸地域美术史的汇合。

    在展览“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中,观众们游弋于上海的江南山水之间,观赏曾在青龙镇(位于今上海青浦区)任镇监的米芾写下的《行书道祖帖卷》;品读徐光启在研究农事过程中所著《北耕录》(《农书草稿》)。

    《行书道祖帖卷》北宋米芾上海博物馆藏

    观众还能看到文学巨擘泰戈尔的《赠徐志摩山水陆小曼题诗合页》,这幅作品是泰戈尔与徐志摩探讨中国毛笔的好处,初次使用毛笔简绘所作,还有象征着上海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的画作——《勇立潮头图轴》(陆俨少)。

    特展的策展人——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凌利中介绍,“一部文人画史,可谓半部与上海相关”,此次上海博物馆特展策划的主旨是从文人画史角度对上海历代书画成就进行梳理,考察其美术史地位及影响。

    凌利中介绍,此次展出的共计146件书画作品,每一件都是精挑细选,意义非凡。时间跨度上从三国延绵到当代接近千年,而且70%的展品都是首次拿出来展出,不仅仅是普通观众,许多作品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也是第一次见到。

    《勇立潮头图轴》现代陆俨少上海博物馆藏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第一次从学术视角对上海历代书画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

    上海地区历代书画人文示意图

    “一方面,是希望能全面系统地纵向回顾与总结上海历代书画成就,考察我们上海在美术史上真正的地位及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探究海上千年书画发展中所呈现的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融并蓄和勇于创新的艺术特色与精神,这还进一步有助于理解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脉络和传统人文底色。”凌利中说道。

    展览分为“艺脉/艺术成就”“人文/地区互动”“鉴藏/艺术影响”及“潮头/海上风华”四个部分。

    “艺脉/艺术成就”部分通过陆机、米芾等名家的作品,阐释海上千年书画之艺脉与成就对文人画史的重要影响。

    “人文/地区互动”聚焦上海自然风光、语言饮食、人文构成等风土人情于书画中的体现。尤其关注明清以来江南文化的两个重镇代表——上海与苏州,随着其水系生态、地理优势、经济地位等综合因素的不断变迁,于书画领域产生的此起彼伏的互动关系。

    “鉴藏/艺术影响”部分梳理了元末至清末民初近七百年间上海书画鉴藏的四个主要阶段,同时探讨上海历代书画家在上海书画鉴藏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其它地区艺术活动的影响。

    通过此次特展,观众们第一次知道西晋书法家陆机是吴郡吴县华亭人士,而华亭就是现在的上海松江;宋的著名书法家、画家米芾在宋元丰五年(1082年)曾任青龙镇镇监。而青龙镇当年被称为“东南巨镇”,就位于现在上海的青浦。

    《淀湖送别图卷》元李升上海博物馆藏

    观众们还惊喜的发现,通过史上数次大规模治水,以黄浦江为主注江入海水系的形成,恰亦和元明之后历代文人画家渐以上海为江南艺术活动中心的趋势一致,为日后的海派文化奠定了基础。

    在此次特展之前,上博已成功举办“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2015)、“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2018),共同构成上博书画专题研究系列之“海上三部曲”。

    “万年长春”特展开展后,入选了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主题活动推荐名单,在全国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上位列第一。

    不止“出圈”,潜心研究方得始终

    “策展前的准备大概一年多,但这背后学术上的考证,我们扎实的准备了七八年。”

    凌利中在介绍“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时透露。

    策划这样一个书画展,对于凌利中和同事们而言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一重大节点,以上海的书画成就作为献礼大展,这是一个动力;第二,这个课题实际上也是相当有必要的,一方面是学术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明年上海博物馆东馆的海上书画馆的设立做前期的学术准备和展品准备。

    凌利中为观众讲解文物知识。

    凌利中表示,在策划展览,打造精品文博资源,擦亮“上海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上海博物馆的同事们一直在用“两只脚”走路。

    简而言之,就是在策划普及文化知识的时候,能够找到群众接受度高的主题,但同时还是要在学术研究上不断拓荒、开源,把个案融入历史,讲好文化背后的故事。在他看来,博物馆要“出圈”,还得修炼出一身硬功夫。

    “展览好比是一杯水,而研究则是一桶水。”凌利中说道。

    只有在展览背后的研究做深做实,积累出一大桶水,才能办好一个展览,才能让群众清晰的看到一段历史脉络。

    在研究的基础上,上博终于不断推陈出新,不仅在展览水平上引发各界关注,上博的品牌熟知度也越来越高。

    上博新馆标周边文创

    今年年初,经过为期半年在全球范围的征集,上博新馆标问世,同时精心定制了新馆标的徽章、标签贴,以及量身定制了源于新馆标图案的丝巾和纸拎袋等衍生品。

    上博“牛咖啡”

    上海博物馆馆标图形以上博本馆建筑的概念“鼎”作为切入点,结合镇馆之宝“大克鼎”的造型特征,以极简的线条构成“鼎”的形态特点,图形精简概括又一目了然,同时又与“东馆”简约现代的建筑外观相呼应。图形中巧妙融入“海”的拼音首字母“H”和博物馆“Museum”英文首字母“M”,整个标识亦为“H”和“M”的结合,体现出上海博物馆的地域性与国际性。

    在2020年国庆中秋期间,上海博物馆形象海报现身纽约时代广场大屏,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益推广。

    形象海报以象征“海纳百川”的蓝色为主色调,辅以上海城市地标元素,以“镇馆之宝”西周大克鼎作为代表文物,简洁鲜明地展示上海博物馆作为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新形象,传递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愿景。

    不止“当前”,勇立潮头中国气派

    随着上海市《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新一轮计划》)制定发布,上博也迎来了更宏远的发展目标。

    未来三年,上海将在海派文化传播提升中彰显“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聚力汇智作用。上海也将在江南文化发掘创新中彰显“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培根固本作用。

    上海博物馆外景

    《新一轮计划》的制定实施,进一步注重“制度建设”,优化文化品牌建设环境,推进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等立法实施,制订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意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等改革任务。

    对标城市软实力提升各项主要任务,上海将聚焦“发掘、重振、擦亮、创造”文化品牌的不同阶段,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空间、全文化领域、全生命周期的文化品牌建设体系。围绕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上海将聚焦提升“上海文化”标识度,深入实施12项专项行动。

    8月4日,上博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与重要工作节点,正式形成《上海博物馆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助力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上海博物馆东馆概念图

    上博在未来三年中将持续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资源。

    在主动作为中提升红色文化品牌感召力,在开放创新中提升海派文化品牌创造力,在传承创新中提升江南文化品牌传播力,更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展现都市文化精彩,全面提升上海博物馆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上海博物馆建设成为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

    红色文化基因更加深入人心。通过特别展览、红色足迹寻访、红色文创展销、党史学习教育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博物馆相结合、同发展、共繁荣。

    海派文化特质更加鲜明彰显。城市文化地标建设取得成效,国际传播能力持续提升,文化跨界融合激发更强活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持续迸发,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建设深化实施。

    江南文化底蕴更加传承创新。江南文化研究和宣传成果凸显,江南地区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持续推进,推动长三角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作用更加凸显。

    上博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进一步夯实并发挥我馆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教育文创、文保科技、智慧博物馆等领域优势,以上博东馆建设、建馆70周年活动和人民广场馆舍改造等为抓手,打造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以2021年建党100周年、2022年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上海博物馆东馆基本建成开放等为契机,上海博物馆将以《行动计划》为抓手,围绕助力“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向纵深发展,助力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持续打响3大文化品牌,在“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实施过程中主动作为,不断提升上海博物馆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