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重庆新闻 > 买辆新车发现拆卸痕迹 购车遭遇纠纷这样避开消费陷阱
  • 买辆新车发现拆卸痕迹 购车遭遇纠纷这样避开消费陷阱

    时间:2019-03-14 15:51:22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作者: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12日17时50分讯(记者 李袅)在汽车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当下,你在买车过程中是否遭遇过消费纠纷?又是如何维权?今(12)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重庆市一中法院发布典型案例,并提醒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应注意固定证据,避开消费陷阱。

    案例一

    顾客买的新车发现拆卸痕迹 4S店被判退车并赔偿

    2016年12月,李先生从一家汽车销售公司订购了一辆车。此后,他委托他人为车辆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但因后备箱盖的车辆识别代号与原车不一致,没能办理成功。随后,李先生发现车辆后备箱盖有拆卸痕迹,而原车机械钥匙也无法开启后备箱。

    李先生认为汽车销售公司构成欺诈,于是起诉至法院。

    法庭上,汽车销售公司辩称,公司在交车前检查即PDS检查中发现,涉案车型部分车辆存在后备箱盖左右缝隙不均匀,即拆卸调校;涉案车辆后备箱盖不是原车配置,其原因是公司对与涉案车辆同款同型的车辆一起做PDS时,因工作失误,将涉案车辆后备箱盖与案外人张某车辆后备箱盖进行了互换,销售时公司不知情。

    市一中法院审理认为,虽然该销售公司未履行PDS检测情况的告知义务,且在检测中存在工作失误,但该操作本身不足以影响涉案汽车质量及其综合性能,不会让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而作出错误意思表示,且该公司对售出车辆存在瑕疵的情况并不知情,没有制造假象或者隐瞒真实情况的故意,因此不构成消费欺诈。

    但因该公司疏忽大意的过错,造成涉案车辆质量存在瑕疵,致使车辆无法实现基本使用性能,应当对李先生承担相应责任。

    法院判决,汽车销售公司返还李先生购车款26万余元,并赔偿李先生车辆购置税、保险费、鉴定费等费用3万余元,共计29万余元;李先生将涉案车辆退还给该公司。

    案例二

    购车后发现车辆有维修 起诉要求三倍赔偿

    2015年8月,C公司因案涉轿车点火开关存在电气故障,对车辆进行处理,并对车辆钥匙重新编程。一个月后,张先生向C公司购买涉案车辆。提车后,他为该车购买商业险,支付保险费、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

    张先生认为,C公司故意隐瞒车辆维修事实,将该车以新车出售,属于欺诈行为,遂于2018年3月起诉至一审法院,请求判决C公司返还购车款38万余元并按照车款价格三倍进行赔偿,并赔偿保险费、车辆购置税等费用4万余元。

    市一中法院受理本案当事人C公司的上诉后,经二审审理认为,C公司为保证其出售商品品质,对涉案车辆在销售前经检查发现的故障以原厂配件进行修复,虽未将该车维修情况告知张先生,但不具备欺诈的故意,故其行为不构成欺诈。

    且C公司更换涉案车辆点火开关的行为未影响车辆使用性能或导致车辆不符合质量要求,不符合法定退货条件,同时,张先生为案涉车辆支付的保险费、路桥费等也不能认定为因不能正常使用案涉车辆而受到的损失。

    不过,点火开关并非常规可替换部件,基于一般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购买选择,C公司未如实告知的行为侵犯了张先生的知情权,遂判决C公司赔偿张先生3万元。

    消费者维权 车辆买卖纠纷案数量增多

    “在消费者维权案件中,车辆买卖纠纷案件日益增多,该类案件消费者主要以经营者涉嫌欺诈为由提起诉讼。”市一中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张力介绍,因该类案件涉案产品金额较大,消费者对产品预期较高,特别是汽车消费领域,经营者往往未考虑到消费者的认知水平,未尽到足够的告知义务,个别经营者内部管理不规范,导致销售过程中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或者交付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商品,侵害消费者权益。

    如何认定消费欺诈呢?法官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未特别规定消费欺诈的特殊含义。因此,对于消费欺诈的认定仍应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民法上一般欺诈的定义为基础: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避开陷阱 法官教你这样维权

    市一中法院法官提醒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应检查与经营者的宣传、说明是否相符,并保留购物小票、支付凭据、合同等;及时固定和保留证据,如有必要,可对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在交易中出现纠纷,可向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投诉,认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是否存在瑕疵或确有违法情形,行政主管部门的调处结果可作为证据。

    法官强调,在购买汽车、电脑等金额较大的商品时,使用中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与经营者联系,并注意保留与经营者交涉的证据;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或服务,注意保留与经营者的聊天信息,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的网页截图等,在出现纠纷后可要求购物平台提供平台内经营者的登记信息、联系方式。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