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重庆新闻 > 一家三代当警察 接力守护初心不变
  • 一家三代当警察 接力守护初心不变

    时间:2019-05-19 23:33:31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作者:

    左起父亲朱晓昙、朱宁、爷爷朱广魁

    爷爷朱广魁警装照

    父亲朱晓昙

    朱宁在执勤

    第一代 朱广魁 89岁 新中国第一批警察

    “那个年代,公安刑侦工作的装备很简单,基本上就是一把枪,一副手铐,一支手电筒,破案纯粹靠人力走访和调查,以及民警的个人经验。”

    第二代 朱晓昙 63岁 交警

    “现在智能交通系统、交警警用装备等不断革新和升级,虽然科技在不断进步,社会也在不断变化,但警察热心服务群众的初心永远不能变。”

    第三代 朱宁 35岁 刑侦警察

    “新时代有新的要求。犯罪分子的犯案手法变化也非常快,作为刑侦民警同样需要不断学习提高、与时俱进,但我永远坚信邪不压正。”

    1950年冬,凌晨4点的缙云山上,山风凛冽,寒气刺骨。一束微亮的手电光刺破山间的迷雾,在林间小道上若隐若现。20岁的朱广魁正摸黑上山,他的任务是在2小时内到达隐藏在山顶的一处校舍,单枪匹马将一名敌特头目诱骗下山,实施抓捕……

    如今,已89岁的朱广魁每每聊起这段过往,依然神采飞扬,甚为自豪。

    身为新中国的第一批警察,朱广魁不但见证了重庆公安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还将人民警察爱护百姓、踏实工作、机智勇敢的作风,传承给了先后加入公安队伍的儿子朱晓昙和孙子朱宁。

    第一代:新中国第一批警察

    单枪匹马诱捕“敌特”头目

    “我认为做警察要机智勇敢,不怕艰难和危险,绝不轻言放弃!”身穿一套蓝色西服,一头银发向后梳得整整齐齐,坐在记者面前的朱广魁,腰板挺得笔直。

    朱广魁生于南京,19岁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西南服务团公安支队,跟随组织从南京一路来到重庆。

    “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后,我听从组织安排,参与筹备重庆市公安局。”朱广魁说,一年后他分到原北碚分局金刚派出所,任政治干事兼侦查干事。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治安形势十分严峻。其中就有一个“敌特”头目躲在缙云山上,以“授课”为名,给年轻学生们“洗脑”,培养新特务。

    “去诱捕那天凌晨4点,我带着一把手枪,一支手电,摸黑步行上了缙云山。”朱广魁说,事先他就与对方取得了联系,称自己是政府工作人员,希望对方为他们介绍“教育”工作相关情况,并让他给更多学生上课。“那名特务看有机会扩大影响答应了我的请求。”

    早上6点过,朱广魁来到“特务”头子所在的校舍,很客气地邀请对方下山开展“教育”工作。“最终,我将他骗到了派出所,不费一枪一弹成功实施了抓捕。”

    老人说,他那个年代,公安刑侦工作的装备很简单,基本上就是一把枪,一副手铐,一支手电筒,破案纯粹靠人力走访和调查,以及民警的个人经验。

    受朱广魁的影响,儿子朱晓昙1979年4月紧跟父亲的脚步,加入了重庆市交警大队一中队,从事交警工作。

    这一干,又是一辈子。

    第二代:40年前每逢天雨路滑

    挨个提醒驾驶员“挂二挡,慢慢开”

    “我这一辈子都与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63岁的朱晓昙,2016年从渝中区交巡警支队退休了。从警37年来,他一直扎根渝中区,目睹了渝中区道路和交通设施的迅猛发展,见证了交通管控系统、交警警用装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市民交通安全意识的转变。

    朱晓昙说,1979年刚刚走上交警岗位时,他们一中队的管辖范围包括小什字、民族路、朝天门和新华路,有不少路段都很陡。特别是朝天门地区,一下雨地面就滑得不得了,车辆经常侧滑,发生事故。所以只要一遇到下雨天,就要几乎全警出动,挨个给驾驶员打招呼,提醒路滑,要挂二挡,慢慢开。

    1985年之前,重庆的交通信号灯靠手动控制,当时一旦遇到停电或特殊情况时,交警就必须站上指挥岗亭,用手势疏导交通。进入上世纪90年代,才有了自动红绿灯。

    90年代初的一次交通事故,令朱晓昙至今难以忘怀。

    当时嘉陵50型摩托车刚刚面市,受到很多年轻人追捧。一天下雨,路面很滑,朱晓昙在陕西路执勤,一个20多岁、帅气的小伙子,骑着摩托车过来,由于车速过快,摩托突然侧滑撞入正缓慢靠站的一辆公交车车底,小伙双腿被轧,紧急送到医院后,医生说要活命只能截肢。

    “1.78米的大小伙,截肢后只剩下1.2米高。准备要结婚的女朋友,在医院照顾了他60天后也离他而去,原本美好的人生因为一桩车祸而毁了。”朱晓昙据此写了一篇题目为《一段灰色的回忆》的文章,在当年的《重庆市交通安全报》上发表,希望以此警示市民,提升交通安全意识。

    “现在智能交通系统、交警警用装备,以及各种道路安全设施,不断革新和升级,让交通事故率下降了不少。” 在朱晓昙看来,虽然科技在不断进步,社会也在不断变化,但警察热心服务群众的初心永远不能变。当年,父亲朱广魁是这么教育他的,后来他也是一直这么教育儿子朱宁的。

    第三代:牢记“家训”

    连跨两省抓捕2名10年网逃嫌疑人

    “小时候爷爷带我去看爸爸工作的场景,至今难忘,觉得爸爸特别帅气!但当看着他大热天站在马路上,被汗水浸透的警服,心里又很受触动……”

    今年35岁的朱宁,年少时就将当警察写进了自己的人生规划。2007年从重庆警察学院毕业后,他加入了渝中区公安分局巡警二大队,如愿成为了老朱家第三代,也是新时代的人民警察。

    2010年,朱宁调入渝中区交巡警机动大队案侦办工作,由于工作表现出色,朱宁逐渐参与刑事案件的侦破。2011年,朱宁参加了公安部开展的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

    1999年,渝中区曾发生一起凶杀案,两名20多岁的嫌疑人张某一、张某二实施犯罪后一直在逃,此二人成为渝中区“清网行动”的目标之一。

    朱宁接到任务后,发现张某一早已更名换姓,身份证也改了,于是决定先到其老家江津摸排,寻找线索。

    “当时我们发现嫌疑人家里抱养了一个小孩,全家人对这个孩子特别好。通过刑事侦查手段,发现有一名贵州兴义的女子,频繁与这家人联系,对孩子情况非常关心,遂判断很有可能这个小孩就是嫌疑人的亲生子。”朱宁与同事根据这条线索迅速前往贵州兴义布控。

    一次,朱宁到当地派出所核实嫌疑人信息,发现这名嫌疑人6年前因抢劫在当地被判刑,接着通过指纹和DNA比对,确认了他就是张某一,其在渝中犯案后逃到了贵州并结婚生子,后将孩子送回老家抚养。”很快他们就将张某一押回重庆。

    在抓捕嫌疑人张某二时,“通过监视发现,一般到了春节,就有一个广州东莞的电话号码,频繁与嫌疑人的哥哥姐姐联系,后来嫌疑人的一位至亲去世,该号码与家里的联系更加频密,这引起了我们的怀疑。”朱宁说,他们根据线索去到东莞,顺藤摸瓜抓获了张某二。

    在那次“清网行动”中,朱宁因此荣立个人三等功。

    70年刑侦硬件不断更新

    但有些东西始终不变

    2014年,朱宁调入渝中区公安分局刑事侦查支队,这几年陆续荣获分局“十佳破案能手”等多次嘉奖。

    朱宁说,近几年刑侦设备及侦查手段不断进步,比如监控视频追踪、指纹、DNA比对库等,能有效帮助办案民警快速锁定嫌疑人身份及其行动轨迹。

    “以前侦办盗抢案,寻找线索可能需要一周,现在几小时就可能有发现,甚至1小时就能破案,这本身对犯罪嫌疑人也起到相当的震慑作用。”朱宁介绍,如今渝中区所有街面案件,破案率达100%。

    新中国成立70年,虽然刑侦“硬件”不断更新,但朱宁认为,有些东西却始终不变。比如:案发后,耐心询问受害者,从每一处细节中寻找突破口;勘察中,现场仔细搜索取证,采集犯案的蛛丝马迹;侦破中,全面调查嫌疑人家庭背景,搜集社会关系等大量基础信息;抓捕时,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审讯中,与嫌疑人短兵相接,斗智斗勇,突破心理防线,最终使其认罪。

    “新时代有新的要求。犯罪分子的犯案手法变化也非常快,作为刑侦民警同样需要不断学习提高,与时俱进。”但朱宁永远坚信“邪不压正”。

    70年光辉岁月,带走了“老朱家”祖孙三代的青春,却带不走他们守护百姓,为国家和人民守护正义的初心。70年,他们用一生见证了人民警察事业的苦与乐。“当警察,就该踏踏实实工作,清清白白做人”的家训,一直记在朱宁心中。

    (本组图片由渝中区公安分局和受访者提供)

    重庆日报记者 周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