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漳浦老盐场 酝酿新滋味
  • 漳浦老盐场 酝酿新滋味

    时间:2018-08-16 18:42:55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

    漳浦盐场 郑成乐 摄

    测量结晶池内的卤水浓度。

    台海网8月16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盐是百味之首。福建海盐因其遵循古老的天然日晒工艺,且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在食盐市场独树一帜。位于漳州东南海域的漳浦盐场,是福建三大重点盐场之一,年产原盐超过5万吨。

      1958年,来自当时龙溪地区的上万乡民奔赴漳浦竹屿岛。700多天中,他们填海造堤,围垦滩场,兴建盐坎,让曾经的孤岛与大陆相连,缔造了继莆田盐场、泉州山腰盐场后的福建第三大国有盐场。此后的一个甲子里,漳浦盐场恪守南方海盐传统制法,源源不断地向市场输送优质原盐。2017年,国内盐业体制改革拉开序幕,食盐生产批发区域限制与政府定价机制成为历史。福建海盐投身市场化大潮。生产成本更低的湖盐、井矿盐、北方海盐开始冲击福建海盐市场。

      福建海盐的秘密

      盛夏清晨5时许,漳浦盐场的盐田上已集结了日出而作的盐工。眼下正值产盐旺季,女工们用斗笠、头巾、长衣长裤和雨靴将自己全副武装,以减少烈日灼晒。她们忙着用盐耙,从结晶池中扒收新盐。由于原盐品质深受卤水温度影响,盐工们必须在上午8时水温攀升前完成扒收工作。

      “海盐晒制原理大同小异,无非是通过蒸发作用,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达到饱和,从而析出氯化钠晶体。”45岁的竹屿人陈新安,是漳浦盐场第一工区党支部书记,“由于海水浓度差异,海盐晒制工艺有南北之分。北方晒盐通常以长期结晶的方式大规模生产;以福建海盐为代表的南方晒盐工艺,则要遵循纳潮、制卤、结晶、旋盐、扒收、淋卤、归坨等严格的流程。”

      每天,盐工们根据潮汐规律,在涨潮时开闸纳潮,将天然海水引入蒸发池。此时的海水浓度大致为2波美度,经过“六步走水”后,海水浓度将提高至14波美度左右。“‘六步走水’共设有6道蒸发池,每道蒸发池约800平方米,海水每天从上一道蒸发池进入下一道蒸发池,浓度提高2度,6天后便能形成高浓度卤水。”陈新安说,卤水随后通过闸口进入结晶池,“结晶池共有7道,至最后两三道时,卤水浓度将达到25.5波美度,此时卤水中的氯化钠逐渐达到饱和,并开始析出晶体。”

      这是整个晒盐过程中最辛苦的环节。为保证原盐颗粒均匀,盐工们需要在正午时分进行旋盐,即利用盐耙等工具,对结晶池中的盐块反复破渣,使之形成细小的颗粒。生产一级食盐与二级食盐所需的原盐,对旋盐频率有不同的要求。以生产一级食盐为例,旋盐操作通常始于每天中午11时30分左右,每个小时进行一次,每天开展五六次,每个盐工一天需要完成15亩的工作量。

      这个过程最怕阴雨天气。“海盐生产靠天吃饭,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气象预报并研判天气变化。若天气异常,就要提前将卤水从盐坎中导入卤井保存,以减少阴雨、台风等天气造成卤水淡化或污染等影响。”陈新安说。

      完成旋盐后,结晶池中便布满细密的盐晶。此时原盐晒制并未完成,盐工们还要在清晨时分将新盐扒收至结晶池边上的淋卤台上,通过小坨淋卤,以沥干卤水。剩余的卤水既不能浪费,也不能直接原地结晶。“当卤水浓度接近30波美度时,氯化钠晶体析出开始减少,硫酸钠等杂质析出增多。因此,老卤需要通过沟渠排出并回到起点,经过冲淡处理后再重新蒸发利用。”陈新安说,两三天后,原盐生产便大功告成。盐工们用板车运输,将原盐统一归入大坨,等待运送到加工厂筛选、分级、加工、检测、包装,最终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

      由于采用传统日晒工艺,加之海域特性,福建海盐具有天然的品质优势。来自福建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数据显示,福建海盐氯化钠含量低于95%,富含钾、镁、钙等70余种微量元素,且天生松脆,生产过程中无需人工添加抗结剂。

      国营老盐场走过60年

      为了庆祝建场60周年,漳浦盐场在八大工区开展生产竞赛。今年前7月,高温少雨,陈新安所在的第一工区原盐产量罕见地超过5000吨,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预计全年产量可达1万吨。

      72岁的老盐场人张吼,退休前是漳浦盐场副厂长。在他看来,丰产是赠予漳浦盐场最好的生日贺礼。

      竹屿村原是海上孤岛,直到1953年才因填海围堤工程与大陆相连。历史上,竹屿向来有晒制海盐的传统,清康熙年间修订的《漳浦县志》有“居民数百家,岁获渔盐之利,较之海滨为最”的记载。1958年,竹屿开始兴建国营盐场。当年3月,来自当时龙溪地区的乡民们,组成建场大军,汇集竹屿,投入围海堤、建盐坎的艰苦创业之中。高峰时,支援团队规模达到上万人。

      对此,《漳浦盐场志》记载道:“在730多个日夜里,盐场开创者们共投入146万个工日,完成土方221万立方米,填海围堤跨越大小港道16条,造堤全长11公里,围垦滩场面积约15万亩。”

      全省第三大国有盐场由此而生。漳浦盐场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盐产地,曾是湖南株洲化工厂等重点化工企业的定点原料供给基地。但它真正的黄金时代,源自1984年的一场内部改革。

      “我们制定了《三包四定五放权》方案,实行计产付酬、按质论价的吨盐工资含量承包责任制,把职工的收入同企业经济效益相挂钩,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的局面。”张吼参与了这套改革方案的制定,他表示,漳浦盐场各个工区与生产队的积极性由此调动。1985年,漳浦盐场首次实现收支平衡,而后经营状况逐年企稳向好。当年,漳浦盐场的改革经验在全省盐业系统推广。

      同时,漳浦盐场还改变单一经营模式,垦辟荒废滩涂养殖对虾,效益不俗。

      老盐场遇到新盐改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原盐指令性定价欠合理、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加之产量深受天气影响而摇摆不定,漳浦盐场逐渐走下坡路,出现成本倒挂。但最大的冲击,来自去年开始推进的盐业体制改革。

      按照盐改要求,食盐领域取消生产批发区域限制与政府定价机制。这意味着,漳浦盐场,将随行就市,直面市场竞争。

      “在国内,食盐主要有海盐、湖盐与井矿盐三大类。盐改后,省外入闽最多的当属井矿盐。”漳浦盐场党委委员林春乾说,“尽管福建海盐品质优异,在成本上却天然处于劣势,福建海盐生产高度依赖天气,且多为纯劳力作业,生产效率较低;井矿盐则多采用机械化加工生产,且受天气影响小,二者产量与成本悬殊。”

      林春乾表示,2017年盐改至今,漳浦盐场的原盐收购价逐渐走低,目前每吨原盐的收购价为300元左右,而漳浦盐场每吨原盐的生产成本约为320元。井矿盐生产成本则远低于此。即便是与北方海盐相比,福建海盐也不具备优势。以山东潍坊为例,当地一个劳动力的年平均生产能力在500吨以上,而漳浦盐场不足80吨。

      根据《福建省盐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度设计,2017年至2019年为盐改过渡期。过渡期内,省级财政为盐场原盐出场价提供每吨180元的补贴。陈新安担心的是,一旦过渡期结束,补贴终止,漳浦盐场或将无以为继。

      盐改与市场化潮流不可逆。漳浦盐场人试图通过转型寻求新的机遇。

      “今年我们计划投入800万元用于盐田设施改造,重点对结晶池改造、蒸发池施沙压实,电力设施改造升级等。”林春乾表示,当地希望通过技改提升生产效率与品质,从而降低成本,并在市场上获得更强的议价能力。同时,他设想延长海盐产业链,通过精深加工,利用海盐的独特功效生产牙膏、沐浴露等日化产品,但这需要更多技术与资本支持。

      事实上,在技术创新与纵深发展方面,省内同业已有所尝试。泉州山腰盐场便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盐藻培育繁殖试验、海水浓缩技术试验、卤水真空试验等项目,为海盐工厂化生产与生物科技产品研发,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此外,漳浦盐场还计划依托盐场资源的稀缺性,引入休闲旅游、观光工厂等新业态。“我们将尝试以盐为主题元素,开发出古法晒盐工艺展示与体验、盐浴、盐雕等旅游产品。”林春乾说,去年,设计总装机容量100MW的渔光互补项目落地漳浦盐场竹屿村。未来,盐与光伏,将成为撬动当地旅游的重要支点。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