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 南平:创设更贴近学生的多元思政课
  • 南平:创设更贴近学生的多元思政课

    时间:2020-10-11 10:57:57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围绕思政课存在的衔接度低、形式化强、实践性弱等问题,南平“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工作室”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打破学段壁垒,借助各学段各级各校的“教学开放周”,实践同课异构研讨,实地集中主题教学教研。立足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精准设计课程内容,分层分类制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创设更贴近学生的多元思政课

    台海网9月18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从民法典的前世今生读出“人民至上”》《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民法典趣谈》《我们一起走进民法典》。几天来,南平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工作室成员根据不同学段同一主题,给南平市高级中学的学生开了四堂宣讲,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重要性。“通过宣讲,让我明白了法典对于保障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关键阶段的意义。在未来日常生活中更要尊法、敬法、学法、守法、用法,做一名守法好少年。”全程参与宣讲的王凯同学深有感触说。

    “这是工作室开展的‘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系列主题宣讲进校园活动。”工作室主持人、南平市高级中学校长欧捷说,希望发挥思政名师团队的领衔、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作用,聚焦思政课教学目标,注重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整合思政课协同育人资源,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政课,创设不同学段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思政课程。

    课堂实践教学联动

    课程入脑入心

    以往思政课在学段间、课程间内容过度重复,学段间衔接性不高,大中小学教师存在“各管一段”“背靠背”教学等,对于一体化的已有探索研究更多注重理论分析但缺乏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使教学视野区隔孤立。此外,由于强调政策导向但缺乏有针对性的对策探讨,使教学效果隐性削弱,思政课易被形式化和边缘化;注重课堂教学但缺乏课外结合的实践总结,教学方式单一片面,在实操中各学段“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联动性不够,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耦合性不佳,缺乏课堂内外的实践总结。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这些问题又是育人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和迫切要求。” 欧捷说,打破学段阻隔、创新协同合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才能使思政课入脑又入心。

    去年成立的南平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工作室”,一直在探索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立足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通过精准设计课程内容、分层分类制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建构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思政课一体化衔接机制。

    新冠疫情是每个人都要直面的问题。工作室抓住战“疫”这一生动教材,开设了“民族精神、感恩教育、责任担当、生命意识”四个主题,循序渐进开展线上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系列宣讲。“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幼小学生有意识,中学生有认同,大学生有担当,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傅晓华老师说。

    为了让思政课接气落地,工作室还在探究运用一体化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促进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他们先后组织南平市高初小幼学生代表参与“传承使命·巡礼苏区”泰宁红色文化课外研修活动,来自不同学段的学生一起重走红色路线、参观红色景点,在零距离体验中加深学习印象。“我们可以感受到红色文化与爱国精神在真正‘活’起来的思政课中得以代代传承与弘扬。”学生杨舒涵在课外研修实践活动总结中写道,她喜欢这种“接地气”的课外研修实践活动,她已经发自内心地喜爱上了思政课。

    不同学段群策教研

    授课融入学科

    一堂看似简单的思政课,实则蕴含了教师们的智慧结晶。工作室打破了学段壁垒,借助各学段各级各校的“教学开放周”,实践同课异构研讨、实地集中进行“主题教学”教研。探索微信工作群协同教研、精选“线上课程案例分享”、开展“直播教研”等方式,多维度多样化创设集体教研途径、搭建集体教研平台。

    “各学段教师同备一个主题,相比以往同学段的备课方式更能汇聚多元、多维度的教育智慧,拓宽教学思路。”南平市高级中学历史学科老师陈祥龙说,不同学段教师在集体备课与课程案例分享中,明确思政课逐级递进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的教学模式,思考怎样使得教学内容更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教学方法更贴近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彼此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增强不同学段教学衔接的耦合度。

    学校开展的“以史学知识厚植思政教育沃壤”系列主题宣讲,课程以古鉴今,以今抚昔,结合历史史实,从而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们通过学科融合发展,形成各种教育主体同向同行的整体态势和系统合力,结合解决思政课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陈祥龙说。

    目前,工作室已经建立起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教学团队,发挥“和而不同”的整体效应,在实践中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育人网络。“工作室将持续聚焦课堂,增强教学衔接耦合度;发挥示范引领,加强教师交流协作度;拓展资源建设,完善教学智慧共享度。”欧捷说,同心同向是为了更好贯通育人。 (记者 郑雨萱 通讯员 吴红红)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