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 文山地雅,精神文明之花竞相绽放――记者探访皋兰县石洞镇文山村
  • 文山地雅,精神文明之花竞相绽放――记者探访皋兰县石洞镇文山村

    时间:2018-06-15 09:54:45  来源:  作者:

    文山地雅,精神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本报记者探访皋兰县石洞镇文山村

    欢快的健身舞蹈

    干净的文化广场

    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城镇市民尚需继续努力,何况是偏远山区的村民们。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便很少见诸报端。乡贤解开顽固的矛盾、“兰州好人”引领村民向善、书法协会取代赌博、红白理事会规范婚丧嫁娶、健身舞协会催生精神生活、门前三包彻底清除垃圾……在两山夹一河的皋兰县石洞镇文山村,变化在慢慢发生着。在这里,党员干部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工程的要素变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文明道德风尚深入人心,进而让精神文明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竞相绽放。“乡村是我家,我爱我家!”在文山,很多村民都“背熟”了这句话,并积极主动践行着。这真是一个幸福的村子。

    1 乡贤和好人,成了村民“引路人”

    6月13日,村民魏晋宽特地前往杨敬芳家,询问她家小儿子毕业后的工作和最近的农忙情况。

    因为在村里有威望,63岁的魏晋宽便成了村民心目中的“乡贤”,为村民调节矛盾、协调解决困难。文山村共有5个小组,每个小组有1名乡贤。每当村上的新政策遭遇村民的传统观念无法落地时,乡贤们就会出马,而问题总会妥善解决。

    “2012年村里修4.3公里路,有1公里路因为穿过村民聚集区,且将‘仅仅1个三马子能过的路拓宽至4米’,因此牵扯到征地拆迁问题。为此,村民纷纷索要补偿款,可因为没有经费,一时间项目面临夭折。关键时刻,魏晋宽和其他乡贤一起出马,先后多天给多户村民做工作。最终,所有人都没有要钱,免费让出院落修路。”文山村党总支书记魏列峰说。他的说法得到了多位村民的证实。

    从皋兰县城出发,向南驱车7公里,远山、小河、农田勾勒的图景突然变成一座整齐划一的村落。这便是文山村,隶属皋兰县石洞镇,现有722户2113人,耕地面积3980亩。文山村党总支下设党支部3个,有正式党员58名。村主导产业以石料开采、制砖、运输业、设施农业、劳务输出为主。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54元。2016年被兰州市文明委评为“市级文明村”。

    和乡贤一样,“兰州好人”则是文山村的另一个“引路人”。

    杨桂兰年过七旬,从13岁起便继承了家中代代相传的“正骨”衣钵,走上了扶伤济困之路。60年间,她为5万多人治愈了伤痛。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主动向伤患者收取治疗费,对于贫困患者还时常给他们返程路费。2014年,杨桂兰被评为“兰州好人”。

    在较为封闭、观念传统的农村,这种好人好事来之不易。杨桂兰的事迹在村里家喻户晓,且传播得很远,她用最质朴的人性的光辉照亮了“一条村道”。

    在杨桂兰的影响下,近年来,石洞镇有多位村民被评为“兰州好人”。而这种强大的舆论和价值传导,慢慢改造着一个个村民和一座座村庄。

    2 评优选先成了统一思想的有力举措

    在几乎所有的决策性文件中,第一项往往是“统一思想”。这是起点也是难点。

    而在农村,要统一创建文明村的思想,更难!

    不过,文山村的党员干部却将“文件”神奇地变成了有诱惑力的评优选先,自然而然的解决了统一思想的难题。为此,建立了道德讲堂,按照有固定活动场所、统一背景标识的要求,成立了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五星级文明户”、乡贤为主的宣讲队伍,每月开展一次宣讲活动,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新风尚。

    成立由村“三委”班子成员、党员、乡贤、村民代表组成的250多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环境整治、走访慰问、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推动村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

    为挖掘村里的道德先进典型,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山村大力开展“五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创评,“兰州好人”推荐,“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选举并表彰了优秀的先进道德模范,设立了“善行义举榜”和“孝道红黑榜”,树立了正能量典型,倡导和谐家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发展。先后共评选出“五星级美丽庭院”2户、“五星级文明户”15户、“兰州好人”1人。这些身边的榜样,激发了更多村民追求文明的愿望,不断提高了农民文明素质。

    3 建红白理事会扭转不良风气

    多少年来,美德新风尚这股风很少在贫困农村刮起来。因为农村要改变,就得从敏感的婚丧嫁娶开始。

    “倡晚婚,优生育,生男女,都满意;婚丧简,莫铺张,俭持家,不浪费;敬老人,合伦理,对儿孙,会教育。”在文山,党员干部却想着要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他们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按照“一村一策”要求,制定了“村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村民准则,教育群众、约束群众,着力破除“婚丧喜庆活动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炫富”等不良风气。他们甚至将“村规民约”细化为《遵纪守法篇》《移风易俗篇》《乡风文明篇》《民主和谐篇》《传统美德篇》等10个方面,且成立了由村“三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乡贤能人等35人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制定章程,规定不论贫富,统一标准,烟酒档次、酒席数量、菜品种类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

    这个规定在文山村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不仅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也扭转了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更让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可以生根的土壤。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