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 【我们的驻村帮扶干部】潘家湾村的老刘“真牛”
  • 【我们的驻村帮扶干部】潘家湾村的老刘“真牛”

    时间:2019-06-16 19:33:08  来源:  作者:

    潘家湾村安装上太阳能路灯。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通讯员陈风雷

    刘占忠,男,藏族,1965年出生,甘肃省政府研究室调研员,2018年6月任渭源县大安乡潘家湾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群众都亲切地称他“老刘”。

    老刘是单位老资格,可以拒绝驻村这件“苦差事”;但让他撇下家中妻儿和舒适生活,欣然投入扶贫攻坚战第一线的唯一理由还是他的牛脾气:“扶贫政策这么好,我就不信帮老百姓脱不了贫?”

    用心用情用力,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老刘,我看张家川村的路灯晚上亮得很,能不能给咱们村也安些路灯啊!”“好的,我尽快联系。”村里的群众看到邻村的路灯很是羡慕,纷纷找老刘商量在潘家湾村安装路灯的事。“老刘,如果咱们这个地方有路灯,那晚上就美得很”,老刘将群众的话装在心里,沉思着。

    老刘是个闲不住的人,心里一直惦记着群众的嘱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甘肃广西商会会长李晓峰,在老刘的协商下,李晓峰欣然答应投资10万元安装路灯30盏。过了不久,30盏路灯便运到了村上,与路灯同行的,还有甘肃广西商会派出的4位技术人员。这可乐坏了盼望已久的群众,人们纷纷投入到安装工作中,老刘将去年衔接争取来的建村部院墙剩下的水泥用在了路灯基座,原计划4天安装完成的路灯,在群众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安装好的那天下午,路上站了好多人,天色渐暗当路灯陆续眨眼亮起的时候,引来阵阵欢呼。

    老刘出生农家、心系乡土,眼瞅着潘家湾群众日子过得惶,他忍不住眼发酸。老刘咬牙立下军令状,一头扎进帮扶村山梁沟岔里,走村入户察村情、听民意,坐在村民炕头拉家常、问疾苦,站在牛羊圈舍旁聊饲喂技术,蹲在庄稼地里看长势墒情,四处找门路……

    老刘说:“我现在是潘家湾人,我要的脱贫是不落一人、不落一户的整村脱贫。”潘家湾村小安岔社田荷荷在2014年干活时髋关节不幸摔伤,几年来,病情越发严重,最后髋关节发炎卧床不起,作为户主的王杰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老刘得知这个事情后,立马联系了兰大二院等医院的大夫,对田荷荷进行了手术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她能依靠拐杖下地走路了。田荷荷欣慰地说,“等到我病好起来,我们家就有了脱贫的希望,日子就也就有了盼头。”

    一年来,他多方协调争取资金630万元(目前到位444多万元),用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潘家湾村的村容村貌变美了,群众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

    老刘入户。

    问症把脉开方,壮大特色产业拔“穷根”

    潘家湾村位于渭源北部山区,海拔2200多米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仅400毫米左右,缺乏水源及灌溉设施,传统种植中药材、马铃薯等农作物,只能靠天吃饭,常因旱灾而减产甚至绝收,是甘肃中部旱作农业区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靠天吃饭、种不得法、卖无好价,种植效益低,脱贫难度大!”经过一年多驻村入户、蹲田问饲的帮扶实践,老刘把脉号准了大安的“三条穷根”:一是环境因素,干旱贫瘠、雨养农业、靠天吃饭、农业产出低;二是人的因素,思想保守、技术落后、零散种养导致效益低,品种次、连茬种导致连坐障碍严重、病害频发,滥用农药导致产量质量差;三是产业因素,产业结构单一、规模零散,种苗效益低,销路不稳定,价格卖不上去!“说得对的哩!潘家湾的穷根,也是大安乡的穷根,甚至也是整个渭源县北部山区四个乡的穷根!”大安乡乡长孙宏军非常赞同这一判断,“如果能治好了潘家湾的‘穷根’,那整个大安乡致富就有希望啦!”

    “给钱给物只能是救一时之急,脱贫归根到底要靠产业。”老刘发挥省政府研究室政策通、信息广、思路活的优势,谋划确定了以牛羊养殖,以牧草、药材和马铃薯种植为主的“两条腿走路”的产业发展思路,半牧半农、相辅相成,两腿协调、稳健快跑,就能跑出一条脱贫致富路。一方面,他积极争取省草原总站和县农牧局支持,争取到44万元紫花苜蓿种子和25万元红豆草种子,牧草长势良好,为种养产业打下基础开好头。另一方面,他争取榆中稼鸿养殖公司采取每只羊优惠1000元、种羊款先赊欠的形式,为养殖合作社引入200只良种杜泊-胡寒杂交种羊,并提供种羊、技术、防疫、培训、销路“五包服务”,确保农户稳定增收。

    经过老刘一番努力,终于在潘家湾成立了养殖和种植两个合作社,还为合作社争取发展资金10万元,让贫困户优先持股分红见效益。潘家湾范伟红是个懒汉,也是个光棍,老刘联合稼鸿养殖合作社黄总和帮扶干部,帮他养了“10+1”甘草羊,四处给他牵红线,鼓励他争当技术示范户。百姓见懒汉都变了样,也都纷纷跟着抓起产业养起来羊。

    老刘带领村民谋发展。

    组建爱心帮扶链集聚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为帮老乡摆脱贫困,在大安乡党委政府支持下,老刘联合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发起“渭有源头•爱心贷动‘1+1+1+1’扶贫公益”,组建“爱心人士+贫困家庭+联系干部+驻村工作队+合作社+龙头公司”爱心帮扶链,想用两至三年时间,打造一个“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带动大安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老刘在写宣传标语。

    紧贴贫困实际,老刘策划整整一年,已引入甘肃陇农牧、甘肃凯凯种薯、宕昌福江源药业三家龙头企业,想通过公益带动,将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生产发展过程,融入到渭源县全面脱贫、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社会变革进程,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30万只甘草羊、10万亩优质薯、5万亩药材、2万亩饲草为核心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帮扶潘家湾、张家川两村农户当年脱贫,带动大安全乡3000户、1.2万人、辐射引领附近四个乡镇脱贫致富。

    “到时我可能人走了,但产业会留下来,老百姓会富起来!”他不无动情地说,“对党对自己有个交代,也算不白帮一回!”

    老刘就这牛脾气,真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