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 【理论】着力培养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
  • 【理论】着力培养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

    时间:2022-04-22 11:29:16  来源:  作者:

    着力培养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

    冯 欣

    聚焦立德树人,将“德法兼修”的总要求落实到位;聚焦“四新建设”,探索法学学科建设新领域;聚焦社会需求,拓宽法治人才培养新渠道;聚焦协同育人,深化法学教育交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从量和质的层面对卓越法治人才提出了刚性需求,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政法院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应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立足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坚持德法兼修,推进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

    聚焦立德树人,将“德法兼修”的总要求落实到位。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不可能仅仅通过法律知识传授实现,还需要系统、全面的法治素养培育。换言之,“卓越”意味着德才兼备,既包括知识、思维和能力方面的卓越,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操守方面的卓越。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立足法治国家和区域法治建设,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传统法学学科转型升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过程,探索基于“课程思政”的法治人才培养路径,促使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素养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使“德法兼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

    聚焦“四新”建设,探索法学学科建设新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法治中国建设带来深远影响,中国法治建设面临新挑战新机遇新动力,法治人才培养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需要,以“互联网+法学教育”的形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积极寻求“信息化+法治化”“技术+法律”的多维融合,探寻人工智能背景下法学教育模式之转型,重构法学学科体系。与此同时,法治人才培养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有益经验,积极推进新法科建设,通过守正创新,切实回答新时代的法治新课题。新法科建设要紧盯法治建设新需求,瞄准法学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打破学科壁垒,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实现生源构成新、培养目标新、培养体系新、师资队伍新、培养模式新的新格局。尤其要深入挖掘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特色优势,全面落实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方案,探索“法学+”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新领域。

    聚焦社会需求,拓宽法治人才培养新渠道。当前国家对法治人才的类型化需求升级,面向基层治理的法治人才、面向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人才、面向“一带一路”西向沿线国家的涉外法治人才,靠传统的培养模式很难达成目标,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又对法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复合型要求。政法院校应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明确定位与特色,按照错位竞争、办出特色的原则,依托学校学科专业特色,进一步探索涉外法治、政府法治、生态环境法治、人工智能法治等专门领域法治人才分层分类培养模式,培育新型法治人才,不断提高法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聚焦协同育人,深化法学教育交流合作。卓越法治人才培养需要打破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之间的壁垒,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健全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在更广层面形成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切实提升协同育人效果。一方面,法治人才培养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促使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另一方面,要依托实务部门进一步优化培养体系,协同培养专项法治人才,积极创造条件与法律实务部门、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专项法治人才,提升新法科建设成效。特别是为甘肃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加大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大型跨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涉外法治人才。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大学。本文系2019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