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贵州新闻 > 贵阳市推进城市管理改革创新 营造美丽环境
  • 贵阳市推进城市管理改革创新 营造美丽环境

    时间:2018-12-18 17:24:42  来源:贵阳网  作者:

        

        贵阳市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全景

        垃圾焚烧发电全机械化的作业模式

        垃圾焚烧发电,工作人员正在监测平台数据

        提要

        美丽的南明河畔,清新的空气、整洁的路面让行人对贵阳的环境卫生啧啧称赞;在贵阳市的大街小巷,脏乱的垃圾箱变身干净整洁的垃圾桶;美景如画的花溪大道旁,行人自觉做起“环境卫士”。

        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切实推行一体化大环卫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公开招投标引入专业化技术较高的环卫市场化企业对辖区公共区域进行全方位保洁作业。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升级换代,给广大市民一个靓丽清新的城市环境。

        四十年沐风栉雨、奋发向上、谋变求进的历程,映衬出贵阳市在城市管理方面不断创新,融入新能量、新活力,助力贵阳市加快创建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区。

        环卫改革  扮靓城市“美丽容颜”

        “改革开放前,贵阳城区并不大,人们生活水平低,普通百姓能消费的物品也不多,家家户户每天的垃圾量并不多。”80岁的孙老伯是个“老贵阳人”,一直住在南明区,对当年的城市垃圾情况记忆犹新。当时,他家和其他人家差不多,生活垃圾或自行在庭院角落、路旁焚烧或提到沟、塘等低洼处丢弃,不会“大动干戈”地去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经济繁荣、人口聚集、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周边的垃圾也在急剧扩容,垃圾处理成为城市一大环境难题。如何破解‘垃圾围城’现象,不仅事关生态文明的总体建设,更与每个居民的健康幸福生活息息相关。”贵阳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垃圾能否合理处理,乃至变废为宝,显示了一座城市的实力、文明形象与品位。

        为满足市民生活需要,推进文明城市建设,2015年,贵阳市将花溪作为首个试点区,深化环卫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公开招投标引入专业化、市场化的环卫企业对辖区公共区域进行全方位保洁作业。自此,一场改革探索在贵阳全面铺开。

        “大型专业环卫企业的入驻,有效形成墙到墙,红线到红线范围内的路面、绿化带、公共厕所、市政设施等综合保洁机制,并将环境综合保洁服务向社区、学校、公园、机关单位、商业场所等垃圾产生源头延伸,形成生活垃圾‘扫、收、运、转、处’全覆盖、无死角的一体化大环卫体系。”贵阳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说,此举加大了市场竞争,促使本地环卫企业进一步改进作业质量,迅速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格局,城市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环卫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贵阳市城管局认真研究了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环卫市场化运作情况,结合贵阳市前期环卫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解决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改革不彻底、“管干”不分离等问题,实现机制体制改革,加快政府部门“管干分离”的职能转变,提升管理协调效率,提高环卫监管和考核水平。

        目前,贵阳市有环卫职工1.2万人,全市现有清扫保洁面积4880万平方米,高压清扫车、机扫车、洒水车、人行道清扫车、餐厨垃圾收运车等环卫作业车辆设备1946辆(台),城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以上。

        “自从环境变好了之后,每天清晨到楼下散步的心情也越来越好。”家住花溪区金世旗小区的冯丹说,自2016年以来,生活环境的变化非常明显,不仅路面愈发整洁,垃圾桶内垃圾也及时被清理,我感到很满足。

        负责云岩区公园路清洁工作的环卫工人朱德辉凌晨4时30分出发,他要在5时前到达工作地点,开始一天的清洁工作。

        朱德辉在这条道路上清扫了18年,对环卫工作有着很深厚的感情。“看到自己清洁的街道干净整洁,有一种特别强烈的自豪感。要不,以前工资这么低,在这个岗位上也坚持不下来了。”他坦言,在2016年7月以前,他的月收入只有1030元,养活自己都成问题,更别提养家糊口了。自贵阳市实行环卫改革后,他的工资收入实现翻番,公司还为所有人交纳五险一金。“改革以后,实施机械化作业,劳动强度也更低了,这份工作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幸福感。”朱德辉说。

        环卫市场化改革之初,贵阳市将原有的合同制环卫工人顺利平稳过渡到新的环卫市场化主体企业,并将其工资收入从原有的1300元左右提升至2200元左右,还为其交纳“五险一金”,整体上实现了原有环卫工人薪酬待遇大幅提升。改革过程中,贵阳市重点关注环卫工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地位,让他们减轻后顾之忧。

        技改升级  破解“垃圾围城”

        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布《“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重点提出加快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原生垃圾填埋;完善收转运体系,推动建立回收新模式;加大存量治理力度;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等六大任务。并提出到2020年底,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要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2017年4月,《贵州省“十三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颁布,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贵阳市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并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收转运体系提出相关要求。

        近年来,贵阳市城管局响应国家和省里对垃圾处理的相关政策要求和举措,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统筹指导,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

        高雁填埋场技改升级后,实现了垃圾处置过程全密闭;比例坝垃圾填埋场完成渗滤液调节池升级改造工程,花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均处理城市生活垃圾1000吨……

        此外,贵阳市餐厨垃圾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服务范围已覆盖贵阳市辖6区,签约服务餐饮单位4000余家,设置收运线路运行48条,初步形成了贵阳市餐厨垃圾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链。

        目前,贵阳市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范围已覆盖中心城区及县城主要城镇,垃圾终端处置方式有填埋、焚烧发电、水泥窑协同处置等方式。据贵阳市城管局统计:1998年至今,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17.5亿元,先后建成8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设计日处理能力已达5225吨。

        今天的贵阳,垃圾有序处理,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显著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  垃圾“变废为宝”

        垃圾就地填埋,既给周边环境及百姓生活带来安全隐患,也持续侵蚀着健康的城市肌体,掠夺着有限的耕地资源。

        “在去年以前,我们村的垃圾都是就近找个地方埋掉。自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产后,我们村的垃圾全部都有了‘新归宿’,垃圾污染环境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大家生活环境变好了,生活也就越来越舒心了。”贵阳市花溪区燕楼镇燕楼村村民刘小波深有感触。

        他所说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贵阳市首个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环保发电项目——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

        它是贵阳市为改善环境卫生,促进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点项目。由贵阳市花溪区政府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建设,自去年底投产以来,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将生活垃圾进行一系列处理用于发电,灰渣用于制作环保材料,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将生活垃圾“吃干榨尽”,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分两期建设,规划总容量为4条日处理能力60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线,配4台12Mv中温中压汽轮发电机组。项目设计日垃圾焚烧量1200吨,日发电量56万千瓦时。现在每年可处理垃圾43.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9万吨、节约标煤7.44万吨,发电超过1.5亿千瓦时,相当于4万至5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欧盟是世界上对环境要求最为严苛的地区。该工程烟气排放部分指标优于欧盟标准,实现烟气排放指标优于国标、垃圾渗滤液处理零排放、现场无异味泄露,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花溪区燕楼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项目开始征地时,很多村民对垃圾焚烧发电认知度并不高,认为垃圾集中在村里,会散发气味,给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在项目建设初期,镇里两次组织村民代表到海口、佛山等地参观比较成熟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同。目前,项目还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让大家在家门口找到了舒心的工作。

        科技助力生态建设。贵阳这幅“绿水青山、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图正徐徐展开,成为一座全“绿色”、有“弹性”、会“呼吸”的生态城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贵阳市城管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贵阳市城管局将全力巩固贵阳市一体化大环卫的成果,引导公众参与,推进垃圾分类,营造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紧跟新时代的新思想,一起跳动,同频共振,让环卫事业蓬勃发展。

        (本版资料及图片由贵阳市城管局提供)

    编辑:彭钥嘉

    统筹:彭钥嘉

    编审:干江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