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 【长城评论】“活在表格里的牛”,该提高扶贫精准度了
  • 【长城评论】“活在表格里的牛”,该提高扶贫精准度了

    时间:2019-11-13 18:59:20  来源:长城网  作者:马涤明

    ●特约评论员马涤明(内蒙古)

    国家扶贫好政策,竟被一些贫困户用来骗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宁夏西海固,村里少数人家,虚报冒领了扶贫款项,这就造成了一种“怪现象”,有的村民拿了钱,家中连牛棚都没有;而有的牛只是“活”在表格里。这些人不是不明白道理——“反正套的也是国家的钱嘛”。国家投资扶持养牛的“好经”就这样被念歪了。

    一头用于骗补的牛和它的耳标。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李强/摄

    首先应反思,地方扶贫工作的组织落实,都存在哪些不足——这显然是导致养牛骗补现象流行的主要问题之一。实际上,国家关于扶贫工作的组织机制设计,理论上能够充分保证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以及运行过程的监管。比如,按规定,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以及扶贫干部包片包户的责任网络。

    这种情况下,村里发生的借牛骗补行为仍能公开进行,甚至政府验收组到村时看到“村民们拉着那些借来的牛,在村上到处跑”,这种情形无法解释,扶贫工作队、扶贫干部们在哪里、在做什么?借牛村民骗工作组说,拉着牛到处跑是在“寻犊”,可如果驻村包户干部清楚谁家有没有牛、有多少牛,“寻犊”应该瞬间就会穿帮。更夸张的是,有的村民家里连牛棚甚至牛槽都没有,却每次都能领到养牛补贴,扶贫干部能脱得了干系吗?

    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县级抽验花名册上签字。

    公开的骗补盛行,也暴露了村级组织不在位的问题:村委会、村支部应最了解这些“公开的潜规则”,如果明知却保持沉默,两委班子“瘫痪”的问题最值得关注和追问。而这也提醒我们,精准扶贫先要精准扶好扶正基层组织;依靠有效的组织体系解决基层群众问题——这是几十年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扶贫工作上,怎么能忘了这一条呢?

    其次,扶贫补贴政策的设计也需要反思。补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但纵观各行各业的政策性补贴,骗补问题似乎从来都是如影相随,而导致问题的原因也比较清晰:重发放,轻监管;重统计登记,轻调查核实。扶贫领域的骗补,主要也是这个问题。

    再就是,形式主义思维方式、官僚主义作风、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助推了“养牛骗补”的盛行。

    从媒体调查的情况看,补贴政策的设计,似乎重点依赖以村民填表、村里登记造册获取养牛、补栏信息,结果是,不少村民靠“活在表格里的牛”骗取补贴。并且,按政策规定,只有县外购牛补栏能得到补贴,而自家繁殖牛和本地购牛不在补贴之列。可事实上,自家繁殖同样能够加速脱贫,政策限定“县外购进”,就是要体现产业扶贫在当地的效果?外购牛数量越多,效果越显著?自家牛、本地购牛也都是牛,何必非要外购?

    据报道,当地最终也意识到了“要求县外购牛,是养殖补贴政策不合理之处。那些真正从本地买了牛来养的贫困户,也发展了养殖业”。但我认为,更应反思的是那种“一刀切”的思维方式——背后是否是形式主义作风、不务实的政绩观作祟?

    说到底,扶贫骗补能够盛行,其实是监管层层失守。

    扶贫牛骗补,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一是扶贫工作队、扶贫干部要真正扎下去,掌握基层情况,心里有数了,骗补的路径应该能堵住。二是应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保证村级两委班子不瘫痪、有作为。三是上级监管部门有必要查实一些典型事件,该治的治、该罚的罚,刹刹“骗补风”。

    扶贫骗补并非这一个地区的现象,扶贫牛骗补一事的典型之处在于,扶贫工作注重了“扶”的过程,忽视了效果的精准,这值得更多地方吸取的教训。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