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南新闻 > 河南首家“万元户”的这些年
  • 河南首家“万元户”的这些年

    时间:2018-08-11 19:21:05  来源:大河网  作者: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张莹 尹小剑

    “万元户”一词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的标签。改革开放初期,固始县农民蔡林义敢想敢干,年收入突破了万元,被河南省政府表彰,成为河南首个“万元户”。

    时光如白驹过隙。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当年的“万元户”蔡林义家如今发生了怎样的发展变迁?7月12日,记者踏上了蔡林义的故乡——固始县胡族铺镇陈营村,寻访河南首家“万元户”的这些年。

      蔡家敢想敢拼靠勤劳致富

    沿着宽阔的水泥路前往陈营村,不时看到“多彩田园”等农业经济实体,记者驱车一路直达蔡林义家。蔡林义及老伴都已经过世。在“万元户”的农家院,在家的只有蔡林义的独子蔡新礼夫妇俩。

    75岁的蔡新礼身体硬朗,性格外向。他对晚辈的发展都很满意:“大儿子要接我们到城里住,但我们觉得还是家乡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陈营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看病有医保,种地不缴税,吃着自己种的绿色蔬菜,再加上这里的空气质量也好,我们夫妇不想去城里住。”

    回忆当年,蔡新礼仍感荣耀:“1980年,陈营村开始推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第一年,我家的粮食就获得了大丰收。”

    “父亲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思想的影响,1981年,靠着卖粮的收入,在房前屋后、责任田四周种了4000多棵树苗发展林业种植,又承包鱼塘养鱼,养殖猪、牛、羊、鹅……这还不算,父亲还敢想敢干,磨粉、打油、做挂面、做豆腐,这些加工业都成了我家当时的营生。”

      在蔡林义的带领下,蔡家在联产承

    包责任制刚推行一年后,收入就超过了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尖子“万元户”。

    蔡新礼的家,前面是厨房和过堂,穿过过堂是一个小院,正房是大厅,大厅两边各有一个房间,两个房间都装上了空调。在大厅的墙上贴满了“万元户”蔡林义当年获得的各种奖状,挂着的劳动模范勋章,彰显着蔡家昔日的辉煌。

    谈及他的三个儿子蔡根芝、蔡龙芝和蔡芳芝,蔡新礼袒露,每个儿子的发展生活境况不一样,都各有各的思想,对每个人的思想他都认同。

    第三代走向城市闯市场

    在蔡新礼的眼里,大儿子蔡根芝在三个儿子中发展得最好。

    蔡新礼说,蔡根芝高中毕业后,一直在村里当民办教师。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的人多了起来,看到身边的朋友和同学都先后走出家门,他也决定出去闯世界。

    记者随后电话采访到远在成都的蔡根芝,他说,他先后在北京做过机械加工,在郑州做过装修,在海南种过菜,在新疆、甘肃发展……直到2004年,同村的朋友邀他到郑州,一同在水产市场做调味品,他才最终稳定了下来。

    现在,蔡根芝在成都也开了个水产店。提起奋斗经历,作为蔡家第三代的顶梁柱,蔡根芝心存感恩:“我要点赞这个新时代,给我们了无限的可能性,经历了这些年在外打拼,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蔡根芝说,还能记得当年爷爷戴着劳模奖章,用政府奖励的钱买回全村第一辆拖拉机的场景,那时候家里确实比别人富有,自己心里有很大的优越感。

    蔡根芝特意要记者告诉年轻读者:不论上辈多么成功富有,自己一定不要沉醉在上辈富有的光环下,一定要自己努力,去闯去拼,即使失败了,内心也很充实。

    通过打拼,蔡根芝在郑州已经扎下了根,购买了两套房,两部车。

    在郑州扎根后,蔡根芝把二弟蔡龙芝带到了郑州。蔡龙芝的文化程度不高,就在郑州银基商贸城的美食广场租了个摊位经营餐饮生意。

    采访蔡龙芝时正值中午12点,也是他最忙的时候,他边干着活边与记者聊着。

    “因为自己没有什么技术,要融入这个城市,必须找点事做,假如给别人打工,拿点工资,总有种不踏实不稳定的感觉。”蔡龙芝说,“几经琢磨,决定搞餐饮,经调查,我看到郑州银基商贸城人多,流动人口也多,在大哥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做起了餐饮。这么多年了,在这个领域干得还蛮得心应手,够我们生活。没有买房前,在郑州有点漂的感觉,不安定。现在好了,安定了。”

    重视教育的“万元户”后代

    在陈营村村委会,包村的镇宣传委员周相贵告诉记者,蔡芳芝一家属于贫困户。听到这句话,记者多少有点惊愕,“万元户”家出了个贫困户。

    周相贵说,蔡新礼的三儿子蔡芳芝很重视对后代的培养,一家五口人,三个孩子都在上学,两个在上大学,一个在固始县城上初中,蔡芳芝的妻子一直在陪读,没有出去工作,而蔡芳芝在外地给人打工,收入不稳定,家庭开销大,经过民主评议及张榜公选,大家一致认定其为该村贫困户家庭。

    记者联系采访到蔡芳芝,他表示,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吃了不少亏,所以再穷再苦也要把孩子培养成才。

    孩子在哪里学习,妻子就在哪陪读照顾。现在,他的大女儿已经是中国农业大学大二学生,二女儿在信阳上大学。

    在采访中,他感恩政府对贫困家庭给予的帮扶,对祖辈是“万元户”,而今自己成了贫困户深感愧疚,他说,给祖辈“抹黑”了。

    “贫困户的帽子很重,我想尽快摘掉。目前,我准备向大哥学习做水产生意,一定要做勤劳致富的‘万元户’后代。”蔡芳芝说。

    胡族铺镇党委书记李育茹告诉记者,蔡芳芝虽然是贫困户,但他重视下一代的培养值得称赞。

    进入新时代,“万元户”早已成为历史的印记,从河南首个“万元户”家第三代人的起起落落,让我们感悟到: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定要做有学识有文化,敢闯敢干,有一技之长的人。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