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综合财经 > 评论:积极财政政策要在结构调整方面下功夫
  • 评论:积极财政政策要在结构调整方面下功夫

    时间:2018-08-11 19:21:54  来源:  作者:
    (原标题:积极财政政策要在结构调整方面下功夫)

    据统计,7月全国共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近2000亿元。而1-6月累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只发行了3673亿元。7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明显加速了。这符合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这次会议要求,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其中一项措施是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但在人们的印象里,今年上半年的财政政策不是那么积极。首先,减税改革仍在推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较快。其次,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较慢,尤其是专项债券发行少。另外,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速放缓了,而基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抓手。也因如此,人们对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充满了期待。

    地方政府预算内发债不积极,并不是今年才有的现象,以往几年也是如此。积累下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限额之间差距非常大,2018年限额为209974.30亿元,而6月末余额为167997亿元,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这几年少借了4万多亿元债。

    以往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积极主要表现在预算外,2015年之前通过融资平台举债,之后通过PPP等方式继续增加隐性债务。地方政府通过隐性债务,推动基建高增长,维持财政政策的积极。而隐性债务需要得到宽松货币政策和融资环境的支持。今年以来,由于金融监管加强,表外融资渠道受到了限制,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放缓,因而,地方政府也难以通过隐性债务维持基建增长和财政政策积极。当然,基建增长放缓也是由于对PPP项目的监管加强了。

    有人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应该加强。但实际情况是,它们之间的联动太紧密了,几乎就是捆绑在一起,货币政策和融资环境宽松,则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融资环境宽松收紧,财政政策也会收紧。现在应该使他们各自发挥应有的功能,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性的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结构性的政策,成为两种彼此独立却又相互协同的经济发展动力。正如7月31日政治局会议要求的那样,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货币政策则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财政政策的积极主要应该体现为促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内需会随之扩大。

    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结构调整。各地热衷于基建,就是冀望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近年三四线城市、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较快,但对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力却没有相应增强。相反,人口有进一步向中心城市转移的趋势,这是推动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原因在于,三四线城市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水平远远不如一二线城市。因此,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随着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而相应提高。积极财政政策不但要改善基础设施,而且也要改善各方面的公共服务,吸引人口和产业的转移。这样才能培育经济发展的潜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促进区域之间更平衡地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目前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是房价过高,导致资源向房地产有关的领域集中,而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居高不下。财政政策本来就有平衡地区发展的功能,如果能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减少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有可能起到抑制中心城市房价上涨的作用。

    地方政府在预算内不积极,固然是受到预算的约束,也与地区发展不平衡相关,财力较强的地区不需要举借太多债务,财力不足的地区需要举借更多债务,但债务余额接近了限额,这就导致,从全国来看,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限额之间差距很大,财政政策不够积极。针对这样的情况,上级政府应该承担更多事权和支出责任,从而促进所辖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积极财政政策要促进结构调整,那就不能将思维局限于短期的经济增长率,而要从长远与大局着眼,从制度改革着手。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