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青海新闻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省生态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 全省已有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省生态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 全省已有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时间:2018-09-01 18:52:12  来源:  作者: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雒婷 摄影报道) 记者从8月29日召开的“改革发展中的青海农牧业”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畜牧业实现转型发展,我省生态畜牧业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8年,我省正式启动生态畜牧业建设,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牧业转型发展已累积了丰富的生产、生态、产业、技术、群众和经验基础,为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坚定了信心,注入了动力。

      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三生”共赢

      通过生态畜牧业改革建设,各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有效解决了超载放牧和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草原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不断好转。组建季节性养殖场232个,冬季集中育肥出售牛羊45万头(只)以上,减轻了天然草场压力。人工草地面积达到750万亩,实现了“减畜不减效,禁牧不减收”。

      近5年来,黄南洲泽库县拉格日村草场产草量提高10.5%,植被覆盖度从60%提高到80%。生态畜牧业发展在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

      持续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精准脱贫

      2017年,100个试点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达11856元,比6州农牧民平均水平高2394元,高出25.3%。生态畜牧业示范村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7291元提高到2017年的8876元,平均增速达12.5%。多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通过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拓宽牧民增收渠道。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后普遍通过项目配股、劳动培训就业等政策手段,与其他牧户一起参与生产和分配,享受到股权收益,实现了稳定脱贫。

      提升组织化程度,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目前,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达到961个,实现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全覆盖。草场、牲畜等生产要素实现了集约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处置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一些典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初步实现资源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专业化。

      培育树立先进典型,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试点社股份制改造取得实质性进展,培育了梅陇、拉格日、岗龙、哈西娃等一大批股份改造到位、内生动力强劲、经营组织有方、群众持续增收的发展典型。全省各州、县建立了各具特点、特色鲜活、转型发展的典型合作社,已成为引领青南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标杆。

      位于海西州都兰县的哈西娃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从一个全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负债2万余元的贫困村,经过10年发展和探索,去年人均收入达到4万多元,并统一建造了高挡别墅,近日即将入住。与此同时,梅陇合作社还为全省树立了典型,并不断创新发展,践行了产业振兴、一二三融合、农牧民小康生活,践行乡风文明、科学管理、集体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传统畜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加快,65%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办了畜产品、工艺品、民族服饰加工等社办企业,大部分合作社组织劳务输出,创办了运输、建筑、餐饮、住宿等二三产业,以畜牧业为主、采集业为辅的二元收入结构正在向多元收入结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我省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成果成功入围“中国三农创新榜”。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