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东新闻 > “人民楷模”朱彦夫系列报道·执着篇|执着奋斗,永葆初心
  • “人民楷模”朱彦夫系列报道·执着篇|执着奋斗,永葆初心

    时间:2019-10-19 18:39:32  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杨淑栋

    战场幸存顽强生存

    入秋之后天气渐凉,最近的几场秋雨更是让朱彦夫的旧伤隐隐作痛。这位86岁的老英雄半躺在床上,但他眼神中依然透着坚毅和力量。

    从战场上幸存下来的朱彦夫,先后作了47次手术,两腿从膝盖以下截去,两手从手腕以上锯掉,失去了左眼,右眼的视力仅剩0.3。

    “说句大实话,如果我不是党员,忘记了举拳头,器官早就萎缩了,精神早就崩溃了。我老朱心里要不是装着党,装着共产主义,早就死了。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啥?先做个能自理的人吧。”朱彦夫说。

    他最先双臂碴夹起勺子,还没等靠近碗沿,勺子就掉了;用嘴叼起勺子再用臂碴夹紧,方向把握不准,又把碗碰翻;重来……一个动作每天要琢磨练习成千上万次,一气练了几十天。在别人看来,这份执着甚至有些倔。

    终于自己能吃了,他兴奋不已。又对准了下一个目标——站起来!

    他先让人帮着装假肢,后来,又偷偷自己装,但是每次都摔得血肉模糊。反反复复练习之后,终于靠自己一人装上了,朱彦夫兴奋得一下子从床沿站起来,感觉自己高了许多,可还没站稳又摔倒在地。

    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四肢的创伤面刚结痂,又被磨破,鲜血直流,浸透了衣服和腿套。

    朱彦夫又一次顽强地站了起来。他挑了病房外一棵最高的杨树,并排站着,但没靠着。终于,他看一切,不再是仰视。

    从1996年患脑梗塞至今,朱彦夫半身不遂,右侧身体失去了知觉,甚至连穿假肢行走的“权利”都没有了。清醒后他交待儿子,在自家的天花板上,安了一只带铁链的吊环,他用那只还能活动的左臂,每天牵引锻炼上百次。除此之外,他还坚持每天甩臂扩胸两个小时以上。他不能失去行动的能力,不能降低自己的“幸福指数”。

    残肢“握”笔著书33万字

    “你一定要记住,一个连的消亡,在战争史上可能不算什么,可你要想法儿把这壮举记录下来,告诉后人,我们死也瞑目了!” 朱彦夫至今仍记得连指导员高新坡弥留之际的嘱托。

    “我不会写,就用口说吧。”

    从1952年开始,到1996年突发脑梗塞倒在讲台上,44年间,朱彦夫拖着残腿,每请必到,奔走大江南北,无偿作了1000余场报告,听众达几百万人。为了作报告时不上厕所,他不敢喝水,每一次都讲得口干舌燥。

    每作一场报告,朱彦夫就像大病一场。但为了战友的嘱托,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曾经的苦难与辉煌,珍惜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美好,朱彦夫觉得,值!

    作报告仍有局限,朱彦夫又作出一个决定——写书。 为了写书,朱彦夫翻烂了四本字典。他用残臂翻页,有时干脆把脸贴在字典上,用舌头一页一页地舔……刚开始,他用嘴含笔写字,每天只能写十几个或几十个字,口水连着汗水,泪水和着墨水,弄得字迹模糊。后来,他残臂夹笔,每天能写上百个字,甚至五六百字。儿女们劝他口述,但他坚持自己写,他已把写作当成磨砺意志的方式。

    整整7年,一天学没上过的朱彦夫,用掉半吨稿纸,先后七易其稿,终于写成了33万字的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拿到新书的当天,朱彦夫把自己关在屋里,打开书的扉页,恭恭敬敬写满了牺牲战友的名字,然后,颤抖着划着火柴,将书点燃。朱彦夫哽咽着说:“指导员,书出来了,你的遗愿实现了,你看看吧……”

    爬着也要造田挖井

    张家泉村纵贯着三条深沟,最宽的地方有100多米,把全村分割得没有一块像样的土地。回乡担任村支书后,朱彦夫提出,用锄头和独轮车,向荒山和沟壑要耕地,全村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

    整整几个冬天,朱彦夫像一名不知疲倦的战士,拖着17斤重的铁腿,和全村上百号劳力一起住荒山,填深沟,造梯田。

    现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合告诉记者,当时的工程量非常大,石头都是从千米外的山上用小木车子推下来的,然后从别的地方取土填起来。光这样就增加了70多亩良田。

    有了地,缺水问题又突显出来。张家泉村原名张家庄,是个有名的缺水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吃水都是难题。

    1971年2月,大雪纷飞,滴水成冰。朱彦夫带领全村380多名劳力,分成7个施工组,昼夜不停地修建大口井。

    数九寒天里,朱彦夫拖着假肢不停地在水利建设的工地上走动着。挖到10多米时,朱彦夫不放心,坚持下到井底去看看。等到大伙把他拉上来时,朱彦夫觉得残腿疼得很厉害,假肢怎么也卸不下来,原来是井里的泥水、腿上的汗水、断肢创面渗出的血水,已把假肢和残腿冻在一起。

    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龙王庙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第一眼大口井!张家庄正式改名为张家泉。

    为了引水上山,朱彦夫六上省城,十进县城,请水利专家帮助测量和规划选址,购买引水设备,修建了1500米长的高架水渠,使全村300多亩旱地成为水浇田。如今,张家泉村凡有果树的地方都能浇上水,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大口井里的水已经流淌了半个多世纪,让村民吃上了饱饭,鼓起了腰包,更滋润了百姓的心田。

    (大众日报记者 杨淑栋 通讯员 张琦 报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