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 140公斤的宋代石砣坐镇垣曲县博物馆
  • 140公斤的宋代石砣坐镇垣曲县博物馆

    时间:2019-01-24 18:16:50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作者:

    这是一个秤砣,也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还是垣曲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一个秤砣,有怎样的价值能让它有如此分量,断不是因为它是块石头,有些分量,而是它历经千年,是山西盐运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证据。

    1958年秋,山西垣曲县东滩村群众修水渠时,发现了一件大型石砣,石砣上有铭文。此石砣发现之后便长期放在该村井房内,直到1981年10月被运到垣曲县文化馆,现存于垣曲县博物馆。此石砣的标准名称为“垣曲县店下样”(以下简称“店下样”)。“店下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方形,中间有系绳用的穿孔,无孔的两侧面阴刻缠枝牡丹花纹饰。下部为八棱形,周围镌刻铭文。其下饰一周缠枝蔓草莲花纹。“店下样”整体保存完好,重140公斤;通高47.3厘米,最大对角径48厘米。“店下样”的铭文刻在八棱形的八个平面上,共38行,每行6-8字,计293字,其中个别字漫漶不清,全文照录如下:

    垣曲店下样

    今为自来雇发含口、垣曲两处盐货,沿路□户多端偷取斤两,不少地头不肯填培。又虑勾当人并不两平秤盘,乱有阻节,别无照验,有妨雇发。今来与众同共商议,各依元发斤两,相度地里远近,节次饶减,起立私约石样叁个,于安邑、含口、垣曲等处,各留壹个。含口比安邑减壹斤,垣曲比含口又减壹斤,充沿路摆撼消折。所贵断绝弊倖,各尽明白。今后每遇装卸盐货,各依所立石样比对秤盘。其石样周遭完平,并无缺损,常在秤下存放。又虑主事人作弊、不依石样卸车装船,别有增减斤两,许诸色人画时封记下盐席,各赴本客处陈白,立支茶酒钱伍拾贯。□□所置石样叁个,仰逐处勾当人等不得借与别客使用,□虑斤两不同恐惹争讼,各令知悉。元祐七年七月初七日置。

    孟州助教贾(花押)

    延州助教严(花押)

    延州助教赵(花押)

    张浩书程克俊刊

    (注:□,表示铭文缺损部分)

    根据对这段铭文的解读,便能知道,“垣曲县店下样”是我国宋代运输解盐所用的标准石衡器。“店”是古代置货鬻物之处;样,有样式、样板之意,古代衡器有时以“样”为名。“店下样”指的便是放置于鬻盐邸店里的标准“石样”。更通俗的理解就相当于盐业公司的磅秤,盐在历史上一直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物资,必须持有政府许可文书才能买卖,这件文物便是当年用来矫正来往盐商所拉盐的分量的。

    垣曲县博物馆的王泽庆、吕辑书在1986年的《文物》杂志上对“垣曲县店下样”进行过详细的论证。铭文中称“店下样”为“私约石样”,是因为这一石样并非官府所立,而是几个州助教与有关众人协商而立,其铭文具有某种契约性质,是一种地方性的私约。1972年江瑞安新江公社所出北宋熙宁年间铜铊,铭文有“取到广德军建平钱库省样铜铊壹副”字样,“省样”为官样,而此“店下样”则为私立的石样。

    “店下样”铭文中有安邑、含口、垣曲等地名。宋代的安邑便是今日夏县,垣曲依然沿用宋代县名,只是县城所在地已经发生变化,当时的垣曲县城在今垣曲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含口为安邑到垣曲的必经之路,《水经注》已有记载。《宋史·司马池传》:“时议者以蒲坂、窦津、大阳路官运盐回远闻,乃开口道,自闻喜逾山而抵垣曲。”自含口道开发,沿用至今。

    唐宋以来,河东解盐的销售之法屡变。或自由贸易,允许商贩运销;或实行禁榷,严禁私贩,违者处以重刑。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朝廷对解盐行禁榷之法,实行官卖。这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王朝中亦多有争议。庆历八年(1048年)兵部员外郎范祥主持盐政时,制订了“盐钞法”(又称“钞引法”),其方法是由盐商在边远郡县交钱买钞,四贯八百买一钞,持一钞可在盐池取盐二百斤,在通商区域内可以自由贩卖。此法先行于河东,经实践证明较为便利,切实可行,又推行到全国。“盐钞法”实行时间较长,到四十多年后的元祐年间仍在实行。“垣曲县店下样”便是在实行“盐钞法”的过程中,为了防止运输过程中发生偷盗、短少分量等纰漏,而由有关的地方官吏以私人身份和众人共同商议设立的标准衡器。“垣曲县店下样”的发现,为宋代“钞盐制”提供了实物例证,是一件对于研究宋代经济史很有价值的珍贵文物,也是山西盐运史上珍贵的历史记录。

    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通讯员 吕东风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