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 【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向纵深发展】环境大变样 群众心敞亮
  • 【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向纵深发展】环境大变样 群众心敞亮

    时间:2019-09-03 21:59:44  来源:  作者:

    20190825_b55a7de6ed5399105bafa62769813a6f.jpg

      左图为整治后垃圾场变成了篮球场,孩子们在高兴地玩耍。 王秀娟摄

    20190825_4baf192e1846cec07bc65de6225dc1f6.jpg

      上图为整治前的介休市连福镇里屯村一处垃圾场。(资料图)


      阡陌纵横,绿树成荫。8月20日,D2537次列车一路向南,大西高铁沿途的优美风光尽收眼底,三晋大地田园美景随处可见。
      风景之变、乡村之变、理念之变,这些交错纷呈的密集转变,见证着我省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环境整治的缤纷过程,也见证着我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服务地方、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取得的突出成效。今年6月,按照省委部署安排,我省对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开展环境集中整治。经过两个月的专项整治,全省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环境明显改善,周边百姓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场立说立行的攻坚战
      ——“路长制”“巷长制”“党员负责制”“四套班子包联”“财政奖补”,资金落实、清运管护、督促检查全到位
      集结号一吹响,全省上下迅速行动。
      11个市第一时间召开动员会,102个县(市、区)、792个乡(镇)、8611个行政村,各自明确自己的整治任务,因地制宜、量身定制了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案。“路长制”“巷长制”“党员负责制”,典型引领和反面曝光结合,重点清理和全面监督并进,日清理、日汇报、日督查,“全力做”不忘“回头看”……一场“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杂料堆、残垣断壁、农业生产废弃物等;整治规范绿化带、整理修复坑洼地面;清理整治后及时还绿”的“五清两整一绿”攻坚战迅速打响。
      全省各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致力于办好民生实事、服务基层群众,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71亿元,引导社会投入1.48亿元用于交通干线沿线环境整治。截至7月底,累计清理交通干线沿线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9109个、建筑垃圾堆放点10818个,分别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88万吨、80.1万吨;清理整治后返绿227.9万平方米。
      两个月来,各地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全力做到不留死角。临汾市组成3个观摩组,分三片对全市交通干线沿线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交叉观摩,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对存在的问题逐项列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并进行通报;运城市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逐步建立了卫生打扫机制、垃圾清运机制、全天保洁机制、门前三包机制、村民自治机制、成效奖惩机制等“六大机制”;晋城市、吕梁市建立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微信工作群,每天在群里通报最新进展情况,安排下一步重点整治工作。
      8月20日,小雨刚停,路面微湿,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两旁的草坪与树木上挂满水珠,更显一抹新绿。村民常荣生走在晋阳大道上自豪地说:“环境整治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你瞧这路两旁现在多漂亮,我们村的人早晚都要出来转一转,心情也敞亮了!前几年,人们说起我们村,就用一句顺口溜‘头新村,二马村,旮里旮旯王郭村’来形容。现在二青会就在我们家门口举办,感觉很骄傲!”宽阔的晋阳大道两旁绿意盎然,新栽的槐树枝繁叶茂,30米宽的绿化带生机勃勃,开阔的视野与两旁的绿色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洪洞县龙马乡龙张村离大西高铁仅200米左右,以前村边道路的路肩上,全是杂草、煤堆、柴堆,都裸露在外面。龙马乡党委书记乔强说:“我们按照洪洞县‘沿公路线打造城乡融合发展门廊、沿高速两线打造高速生态走廊、沿高铁两线打造高铁文化景廊’的规划,积极行动,一村一个政策,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动群众,现在村里的环境可好了。”
      曾经是垃圾“重灾区”的铁路沿线,坑洼的地面平整了,缺株少苗的绿化带完整了,杂乱无章的废品收购站、杂料堆规整了,老百姓的心情也跟着变好了!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杨忠说:“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次交通干线沿线环境整治不仅是一场环境整治的攻坚战,也是我们主题教育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服务地方、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具体举措。”
      洪洞县龙马乡新庄村离高铁线730米,离高速路1000多米,有800多常住人口,村党支部书记冯新卯告诉记者:“坐在高铁列车上和高速汽车上的人都能看到我们村,我们村就是我们省的一个‘窗口’,一定得弄干净,要不影响咱省的形象哩。以前村里人有时候往路边倒垃圾,有时候把垃圾点一把火烧了,现在我们村可以说是‘人在林中走,车在绿中行’。”
      一场全民参与的大会战
      ——“垃圾场变身篮球场”“煤矸石山变成小游园”,扮靓了农村环境,美了所有人的心情
      生活在铁路、公路沿线乡村的人们,在这次整治过程中也迎来了崭新的生活格局。
      “原来我们里屯村到沙堡庄交界处积存的垃圾和煤矸石堆成了山,比高铁线还高,站在煤矸石的顶上扔东西,能扔到高铁的车厢里。那边原来就是一个垃圾场,今年6月,原来的垃圾场变成了篮球场,煤矸石山也变成小游园啦,每天晚上可热闹呢!”8月20日,在介休市连福镇,里屯村村民杨再兴指着那边的篮球场兴奋地给记者描述着整治前后的变化。
      连福镇镇长孙文韬对当时清理煤矸石山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煤矸石山的存在威胁到了高铁的安全运行。南王里村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妇曾经跟孙文韬说:“这个煤矸石山堆得像坟包一样,我们每天看见很不舒服,再不把它搬走我们就要搬走了。”
      连福镇全镇有65家工矿企业,高铁过境9个村,环境整治牵扯农户的房屋拆迁、企业的移址搬迁,还有乡村的整体规划。介休市政府党组成员赵辉告诉记者:“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介休市规划早、动手早。早在2017年我们就出台了有关乡村环境、田园环境、企业环境方面的整体规划,今年又把‘两高一道’沿线环境整治列入十大民生实事,拿出4500万元用于专项整治,并且和乡村振兴规划结合起来,推进田园、村庄、企业共同治理,老百姓受了益可高兴了。”
      当日,记者在占地1.36万平方米的双福公园偶遇西杨屯村老党员郝隆贵和杜光亮时,同为81岁的两位老人正在公园散步,他们热情地让记者看他们拍的人们在这里吹拉弹唱、跳广场舞的视频。昔日的煤矸石山成了人们休闲消暑的好去处。
      忻州市忻府区解原乡小奇村位于忻州西站以北,32岁的村民杨雨潭在晋中工作,经常坐高铁往返于忻州与晋中之间。“这段时间我坐高铁,明显感觉沿途的白色污染少多了,树上挂的塑料袋也不见了,真是太好了!”他的母亲张翠花说:“高铁站修在了我们家门口,给我们带来了方便,我们也应该爱护周围环境。现在,村里街道干干净净,我们住得也舒心!”75岁的村民于存有说:“以前村里一下雨路就不能走,墙倒屋塌经常有。现在村里修好下水道、街道也硬化了,还定点收垃圾。环境好了,每天我都要出来走走锻炼身体!”
      太原市西山旅游公路又被人们称为一号公路,南起晋源区晋祠镇牛家口村,北连汾河二库景区。8月20日,记者来到牛家口村,但见村庄依山而建,一条小河穿村而过,两旁绿树成荫,白墙灰瓦的村居如在画中。村党支部书记牛宝平说:“以前我们村可不是这样。那时山上都是煤矿,每天拉煤的大车跑来跑去,路上全是煤面子,村民出门就是一脸煤灰!后来,山上的煤矿都关停了,环境才渐渐好起来。但是,这条柳子沟还是脏乱差,夏天蚊蝇乱飞,村民也很无奈。”66岁的村民孟耿明接过话:“现在好了,黑山沟再也找不到了,我们这是层层梯田美如画,种的葵花连成片,花开都鲜艳!”
      曹建华是侯马市高村乡西贺村的保洁员,她每天早上4点起来清扫村里的卫生。8月19日,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村里巡查,正巧有一列火车通过,她指着行进中的列车告诉记者:“在我们村,每天大概能看到80趟上下线的列车,从高铁的车窗上能清晰地看到我们村,按一趟列车1000人算,每天就有8万人能看到我们村,所以村容村貌一定要美,要不然人家会笑话的。”
      闻喜县桐城镇新仪张村距离高铁300米的地方,原来是一个2000多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在环境整治过程中通过县、乡协调,将垃圾场挪到了2公里之外的地方。原来堆的3米高的垃圾,村民们半个月内多次开来挖掘机铲车义务清理,新仪张村党支部书记刘宝红、村委会主任贾有龙告诉记者:“下一步要把这里恢复耕地用途,种上远志、黄芩等药材。”村民李海学在县城打工搞绿化,他说:“以前村里的人们把垃圾扔哪儿算哪儿,现在可不一样,村里比以前干净多了,回来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我们的绿化工程现在越来越多,说明大家越来越注重生态和环保。”
      8月21日,在西安开往太原的D1904次列车上,一位来自湖南的旅客坐在记者的旁边,一路上不时拿出相机拍下沿途绿油油的玉米、起伏的山峦、一些有特色的村庄文化墙。她说是来山西旅游的,准备去五台山,没想到山西铁路沿线的景色也这么美,“人说山西好风光”果然名不虚传。

      一场永不落幕的持久战
      ——从“清出来”“管起来”到“绿起来”“美起来”,全民养成好习惯,共建共享好家园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的关键步骤。从“清出来”“管起来”到“绿起来”“美起来”,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环境整治让好多乡村旧貌换了新颜,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也唤起了大家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渴望。
      曹建华说:“现在我们村垃圾不落地已经成为习惯,每天垃圾收集车的音乐一响,村民们就把垃圾送出来了,有的还自动分了类。”小齐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山介绍:“村民的生活习惯正在慢慢改变,以前垃圾堆满地的时候,大家都乱扔,现在把垃圾清运走,大家看到环境变好了,都不好意思再乱扔了。我们也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配备了8名保洁人员、1辆清运车辆,做到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日产日清,沿街门店严格执行门前‘七包’制度等,好的环境需要大家一起维护。”
      如何避免“抓一抓好一阵、停一停又反弹”,最关键是让清洁卫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
      各地在这次整治行动中,陆续建立了短期整治与长效机制同步推进的工作模式,大同市各县区建立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阳泉市以整治高速公路、高铁沿线环境为突破口,实行全域化整体整治提高,实现全域内主干道路沿线环境高标准治理;长治市每月进行2次环境卫生检查,月末综合排位;晋城市在高速公路沿线行政村建立了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配备了村庄保洁员、交通干线专管员;朔州市推行路长制和分区域片长制,条块结合,进一步明确长效监管职责,做到日常监管与清理整治常态化;忻州市忻府区提出“拆违建、清垃圾、整河渠、治粪污、改习惯、提风貌”要求,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积极创建村庄清洁、环境优美、长效管理的良好环境;太原市阳曲县充分利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信息简报等形式,深入宣传,广泛发动,乡镇村通过“三会一课”、周末学堂、单位微讯、版面和简报等形式对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全方位宣传,确保环境整治深入人心。
      运城市盐湖区姚孟街办陶上村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由于装修建筑垃圾处置比较贵,固定处理点又较远,有些居民为了省钱省力,就偷偷就近倾倒,致使高铁线和陶上村“盛世陶苑”小区之间的空地成为一条1公里左右的“垃圾带”。8月21日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垃圾已经清理完毕。姚孟街办副主任焦文学告诉记者,这次整治,群众半义务投工投劳,一次就拉走1万多立方米垃圾,下一步准备建景观绿化带。现在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养成好习惯,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文明水平,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动力,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正在我省广大农村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王秀娟 范珍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