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1749人搬下山,日子越过越红火
  • 1749人搬下山,日子越过越红火

    时间:2018-12-15 17:37:40  来源:  作者:

    “此地人们来自悬崖绝壁的云端之上”――

    在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胜利村商业民俗街中央,矗立着一座雕塑――以云朵造型为底座、陡峭的山崖直耸向上、狭窄的步道紧贴着崖壁、几位身背竹篓的村民沿着峭壁弯腰前行,雕塑背面镌刻着这样的文字――“此地人们来自悬崖绝壁的云端之上”。

    胜利村位于乐山市金口河区,地处大渡河金口大峡谷腹地。金口河区风光虽好,却因地理条件制约经济发展缓慢,成了全省大小凉山连片扶贫区县、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村民祖祖辈辈分散居住在终日云遮霞绕的悬崖之上,因交通不便、物资匮乏,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

    近年来,长期生活在山上的村民相继搬下山。尤其是从2016年起,金口河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三年时间让581户1749人搬离了“云端村庄”,建设了15个集中安置点,为256户720人提供了安栖之所。

    □本报记者吴晓彤

    搬出大山 住上好房子

    胜利村村民杨科友、王进琼夫妇的家是商业民俗街街口一栋两层楼房,底楼门面内正晾着一地老鹰茶,不时有游客来询问。

    14年前,杨科友一家5口还生活在海拔1600余米的山上。“过去,村民下山只能通过悬崖边的枕木栈道,走上三四个小时,如果要搬东西,那才叫累死个人哟。”用村党支部书记王勇的话说,悬在峭壁上近300年的胜利村曾是“多见猴子少见人”之地。

    “结合不同建档立卡搬迁家庭实际,按照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要求,设计了25平方米至120平方米的22类住房户型图,供建房户选择。”金口河区发改经信局副局长张明碧介绍,近年来,金口河区抓住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战略契机,将该村列为易地扶贫搬迁重点村,通过“1+4”战略,即1个总体规划和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搬迁、彝家新寨建设、峡谷第一村4个政策统筹,先后将散居在“云端”的村民集中搬迁到山下,实行集中安置,完善水、电、路、视、讯等基础设施。

    “给村民做动员下山时,村民都问搬下山怎么活?”王勇给出了答案,一方面在山上规划3000亩,发展老鹰茶、贡椒、竹鼠等特色种养业;另一方面,镇党委、政府牵头,组织村民到附近正在建设的水电站务工。

    “现在的生活好多了,3个孩子都走出了大山,有的已经工作。”望着家对面自己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崖坡,王进琼谈起了搬迁带来的变化:举家下山后,杨科友在家门口务工,自己就在山上种了6亩老鹰茶、2亩重楼,比起从前种土豆、红薯,经济效益翻了几番。

    吃上旅游饭 过上好日子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在王勇看来,易地扶贫搬迁和彝家新寨建设,让悬崖村、石木屋、天梯路、溜索道成为历史。而铁道兵博物馆的建成,则改变了村里的产业结构,让更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

    结合胜利村地处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景区,又毗邻成昆铁路、拥有全国唯一的洞中火车站等优势,2012年铁道兵博物馆在这个小村落成了。与此同时,王勇带着村民依山就势开辟出400亩观光桃园,一条宽约1.5米的条石栈道,蜿蜒而上,穿园而过,既是观光步道,又是休闲健身步道。

    2017年,金口河区投入1100余万元,打造“峡谷第一村”。一个以川西民居风格为主,融入山地文化元素,展示“云端遗民”文化历史,突出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精神的小镇,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个仅有130户的旅游新村,已带动20余户农户利用自家屋舍开起了宾馆、客栈和农家乐,其他人则在节假日到铁道兵博物馆附近售卖农特产品吃了‘旅游饭碗’。”王勇介绍,去年胜利村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4560元,今年预计可达16000元以上。

    “人间仙境”林丰村、“半坡彝韵”迎春村、“田园溪谷”象鼻村、“水墨画卷”顺河村……一个村寨一个主题,类似胜利村这样的特色乡村旅游村寨如群星洒落,成为金口河旅游的新亮点。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