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 阿坝:过去靠砍木头撑起财政收入 如今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
  • 阿坝:过去靠砍木头撑起财政收入 如今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

    时间:2019-08-17 22:02:54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 徐中成

    8月初,若尔盖花湖湿地水草丰茂,绿意萌动,鸟儿欢叫。生机盎然的绿色,不仅在草原湿地,在岷江峡谷间也处处可见,已成为阿坝这个曾靠砍木头撑起财政收入的自治州近年来最鲜明的印记。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中,阿坝州坚持生态立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生态经济增长极,努力闯出了一条“山川增绿、群众增收、经济增效”的路子。

    生态是发展生命线

    从弓杠岭往下,路上一抬头就能看到九寨沟因地震“受伤”的山体栽满了树苗,一层一层如梯田。“垮塌裸露的山体都穿上了‘绿衣’。”九寨沟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张量告诉记者。

    阿坝山川秀美,但生态基础十分脆弱,“5・12”汶川特大地震、“8・8”九寨沟地震叠加影响,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隐患增多。

    生态是阿坝的立州之本和发展生命线。“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的理念被推至首位,成为全州上下自觉的行动。

    红原率先发布《关于严禁非法捕捞、收售、食用黄河鱼等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通告》,打响全民保护野生鱼类战。

    全力打响干旱半干旱河谷综合治理、高原沙化治理、地灾防治、污染防治“四大攻坚战”,实施绿化美化全州、高原湿地保护、水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最严环境监督监管“五大行动”,积极探索九寨沟景区地质、水文、景观、生态等修复新路径,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去年,阿坝州完成重点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4.84平方公里,全州7个国省控地表水质和2个水环境生态补偿点水质均达到国家Ⅱ类标准,达标率100%。

      生态旅游撬动全域大发展

    8月13日,在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牧民甲洛正忙着接待游客,“生意还可以,一年有上万元收入。”

    下哈拉玛村处于省道209线左侧,毗邻红原月亮湾景区,搞旅游发展潜力大。“以前只晓得多养牦牛,结果牛越多、草越少,环境变坏,辛苦放一年牛却没挣啥钱。”村支部书记三木让告诉记者,这几年逐步控制牲畜数量,以定居点为依托搞餐饮娱乐、民俗体验、草原旅游。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阿坝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把旅游业作为藏区发展的先导性产业来抓,围绕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雪山、大冰川、大长征、大遗址、大禹故里为代表的旅游品牌,高效推进灾后重建,加快九寨沟景区恢复开放;拓景扩容,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微景观、微田园,并把大景区、微景观串成线、扩成面,实现产业互动、文旅相融、高山河谷协调发展。

      生态扶贫鼓起村民钱袋子

    阿坝州还出台了《生态扶贫实施意见》,明确按干旱河谷造林、森林覆盖、草原(湿地)涵养进行分区,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符合条件的治沙员、管护员、护湿员等,力争3-5年形成稳定有效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实现“生态资源保护全覆盖、生态管护职能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州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从2018年,该州每年整合3亿元资金推进生态扶贫,深度开发造林绿化、沙化治理、森林管护、草原湿地保护等生态公益性岗位2.6万个,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名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在生态公益性岗位就业。

    壤塘县积极鼓励当地农牧民成立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参与生态项目治理,分享国家生态扶贫红利。从2017年起,全县有22个专合社主动承接综合治理项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度达60%以上,户均增收在2000元以上。

    目前,全州设管护岗位2.6万余个,建立新型劳务经济组织1711个、造林种草合作社339个,24216名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保护获得稳定收益的新路径基本成型。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