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 【家国七十年】郭梦喜:藏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记忆
  • 【家国七十年】郭梦喜:藏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记忆

    时间:2019-08-31 00:00:00  来源:央广网  作者:

    编者按:70年,一个新生的共和国缔造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史;70年,几代中国人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史。他们,生于1949。七十载见证复兴,七十载家国同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家国七十年》,听共和国同龄人讲述家国史。今天推出《郭梦喜:藏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记忆》。

    央广网北京8月31日消息(记者白杰戈)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949年12月21日,郭梦喜出生在北京以南一百多公里的河北高阳县。那几天,解放军在四川和贵州的战斗节节胜利。毛泽东正在苏联展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访。那个月初,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此后,国庆阅兵和联欢的中心都在天安门,而这座象征新中国的城楼,也成为郭梦喜人生中的闪光点。

    郭梦喜展示自己年轻时做的斗拱模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白杰戈 摄)

    郭梦喜记事的时候,已经随父母搬到北京南城居住。父亲做装卸工人,母亲在街道工厂糊纸盒。新中国欣欣向荣,家底却一穷二白。留在郭梦喜记忆里的,除了每月半斤的肉票,上学之余捡煤核,还有家附近的陶然亭公园。

    郭梦喜:陶然亭公园里有亭子、有桥,还能划船,那会划船还是木船,摇桨的。

    记者:可能最早就是在那时候对古建筑产生兴趣?

    郭梦喜:对,后来分配到这样的工作,正好。

    1969年初春,郭梦喜被分配到一个跟兴趣相关的工作:北京房修二公司的古建处。

    至今,他还保存着一个五踩平身科斗拱的模型,那是他花了四五天时间完成的实习作品。郭梦喜说:“这是金丝楠木的,就是拆东直门的楠木料做的。”

    同样的木料,在1969年重修天安门时,也用来做了斗拱。

    从1950年到1959年,每年国庆,天安门广场都举行大型庆典和阅兵。1960年到1970年的国庆,天安门前也都有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因为年久失修和地震影响,国务院决定1969年底开始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形式重建天安门城楼。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郭梦喜参与其中。他和同事们在北京东郊的工地三班倒工作,按图纸加工城楼的木结构。郭梦喜说:“中式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先扎了一部分小样,根据这个再出图纸,加工大木,然后再去现场安装。”

    1969-1970年重建天安门纪念(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郭梦喜负责在直径一米多,长十米多的木料上划线,以便加工成符合规格的柱子。他们用纸笔和算盘计算,在头脑中建构立体的结构关系。“两层的大柱子,好几个方子口,四面都有,要是脑子里没有立体感,放倒了这面冲哪啊?那会学了不少东西,现场老有人干活,抡大锤凿眼的,‘叮咣叮咣’,还有喊号子翻木头的,‘一二起’。”

    在这之后,郭梦喜又参与修缮过北海公园、中南海、天坛公园等重要的古建筑,他左手无名指的第一节,在70年代的工作中失去了一半。

    郭梦喜:修天坛的祈年殿砸的。

    记者:工作生活会很不方便吧?

    郭梦喜:比如修新北京饭店,贵宾楼。在室内装修吊顶,攥着八分钉,就会漏,只能少攥点,攥紧点。

    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部分工人合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改革开放以后,各项事业重新出发。郭梦喜还被派到非洲,参与承建扎伊尔(今刚果(金))总统庄园的中式园林。1984年,国庆阅兵和游行重新出现在天安门前。这一年,郭梦喜第二次参与了天安门修缮。第三次参与是在1999年,国庆50周年之前。郭梦喜说:“正好赶上大庆,一个是清理,还有内部装修、外观整理。有一棵柱子墩接了一下,我还以此写了一篇论文。”

    郭梦喜(右)和非洲合作伙伴在总统庄园工地(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郭梦喜靠这篇论文考上了古建木作二级技师。两个儿子没有继承父业,但是他收了不少徒弟。他说:“这是历史,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文物修缮有原则的。但有一些地方,就不按规矩去做,有可能是懂,有可能是不懂,也有可能是站在经济利益上,我跟他们讲课就会说这个问题。”

    古建工人在修缮颐和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徒弟张振山对师父说的现象也有感触,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仿古建筑追速度、赶工期,留给公众粗糙的印象,甚至出现简单粗暴施工破环文物古建的案例。在那之后,保护和传承越来越被重视。张振山说:“现在观念转变了,我们就为了把文物按原貌给修复,让下一代人知道这是原貌。”

    郭梦喜(左)和张振山在古建木结构模型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白杰戈 摄)

    53岁的张振山已经收了5个徒弟,他现在是北京首开房地集团总承包部古建项目的负责人。曾经在2001年北京鼓楼的大修中解决了木结构严重下沉的难点问题,最近几年大部分时间在甘肃、青海等地的古建工地。他用眼前的木质雕花装饰举例说,古建的灵魂是手工雕刻的生动鲜活:“我自己拿刀子刻出来的东西它是活的,机器做出来是死板的。每个刀口的走向、深浅都在你脑子里存着,这是最要手艺的。这是从师父那学过来的,我要把我学过的东西再传给徒弟。”

    2019年8月,郭梦喜(右)和徒弟张振山在北京历代帝王庙修缮工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白杰戈 摄)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古建筑记载了历史,也在创造、发展着中华文化。2015年,房地集团成立了以张振山命名的古建技师工作室。北京一个文化产业园里还有集团的古建工作室展厅,墙上挂着郭梦喜传给张振山的刀斧锯刨各种工具。展厅对公众开放,参观者可以动手体验中国古建筑“不用钉子固定”的原理。

    张振山:都是我师父传给我的,所有都是……榫卯,一拔就出来,可以拼装。严丝合缝,这就是传统工具做出来的。

    郭梦喜:可丁可卯的,比较严实。

    郭梦喜和张振山,身后是师徒二人用过的工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白杰戈 摄)

    张振山在首开房地古建工作室培训全国32所大学古建专业的老师(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阅兵式、群众游行、文艺晚会……一个月后,共和国七十岁生日,天安门广场又将见证历史。无数次经过天安门,这是郭梦喜近半个世纪最有感触的地方。他说:“越老感情越深。我的事业有人能传承下去,我的徒弟又收了几个徒弟,按照匠人的说法来说,这手艺没丢。一代一代都接着下去,文物古建就保留下来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