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际资讯 > 国际评论 > 孙海潮:欧洲议会选举之后的欧盟前景
  • 孙海潮:欧洲议会选举之后的欧盟前景

    时间:2019-06-08  来源:环球网  作者:翟亚菲

    政治版图重组 政党碎片化倾向加剧

    5月26日举行的新一届欧洲议会选举结果表明,人们事先深为担心的民粹主义和反欧力量大幅度取胜的局面没有出现,但传统的中右和中左两大派政党的主导格局已被打破,“第三”和“第四”力量崛起。欧盟虽然没有出现预料中的严重分裂状态,只是此前欧洲政坛也已形成的分裂状态仍然存在而且有所加剧,欧洲建设停滞不前的局面仍难改观。

    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获票24 .86 %,马克龙总统领导的共和国前进党为22.31%,屈居第二。法国有史以来极右翼成为全国第一大党,在欧洲政治生态中极具象征意义。由戴高乐将军创立的右翼政党改名而来的共和党获票8.4%,社会党与极左政党不屈的法兰西获票并列6.4%,均沦落为无足轻重的小党。绿党获票13.2%,一跃成为第三大党。为时半年有余的“黄背心”运动共推出3个竞选名单,但获票仅为0.6%,大部分选票都投向极右的国民联盟。欧洲议会选举当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前战略规划师班农现身巴黎,公开鼓动反欧情绪,为极右政党国民联盟拉票。美国明目张胆分裂欧盟的举动虽然引发愤怒,欧盟却只能听之任之。个中原由,值得深思。

    德国执政的基民盟/基社盟遭遇“历史性失败”,从上届获票35.3%跌至28.9%,绿党却“意外”拿下20%的选票,跃升为第二大党。联合执政的社民党更是遭遇滑铁卢,从第二大党变为第三大党。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德国选择党成为第四大党。

    意大利副总理马泰奥·萨尔维尼领导的极右翼政党联盟以33.64%的得票率获胜。希腊总理齐普拉斯领导的执政党大败,被迫宣布提前大选。在奥地利、爱尔兰和荷兰,绿党都获得两位数得票率。奥地利总理库尔茨遭议会弹劾辞职。“一个时代也已结束”,“当今时代精神已变为绿色”。

    英国“脱欧党”成立仅4个月,既无健全的组织机构又无政纲,只以“脱欧”为竞选口号,竟然获票31.6%,横空出世为英国第一大党。执政的保守党仅获票9%,为1832年以来近200年最差记录,由第一大党退居第五,为在脱欧进程中的无能付出沉重代价。亲欧的自民党获票20.3%,工党14.1%,绿党12.5%。工党总结选举失利主因是脱欧态度不明,工党领袖科尔宾随后提出二次公投的主张。“脱欧党”领导人拉法奇已提出要参与脱欧谈判,若10月31日还没有脱欧,“下届立法选举将会重现今天的结果”。英国已被脱欧全面绑架,英格兰与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处于对立状态,民众则分裂为两大阵营。

    特蕾莎·梅首相于5月22日宣布将于6月7日辞职。虽然她为出任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深感荣幸,已尽最大努力为国家服务,但因无力补天而失尽颜面,处处荆棘。“脱欧首相”殚精竭虑仍无法脱欧,只能另请高明。梅首相泣不成声的画面感动了全世界,却感动不了英国人。欧洲议会选举后,推动脱欧和领导脱欧的保守党已沦落为无足轻重的小党,虽然现已有8个人在觊觎或称将竞争首相职位,而且脱欧派代表人物、前外相约翰逊呼声最高,但能否领导英国脱欧仍是极大的未知数。英国当前的最大问题是弥合分歧和显示团结,而议会几个月来的表现证明,“民主”恰巧成为扩大分歧和破坏团结的“利器”。执政的保守党通过“民主”方式组织公投通过脱欧议题,却无法经由“民主”实现脱欧目标,更在“民主”面前溃不成军,已笃定在下届立法选举中丧失政权。“民主”又催生了一个“脱欧党”,除了“乱上加乱”别无其他解释。英国脱欧前景仍然不明。

    马克龙虽然竭尽全力竞选,仍经受了执政后的第一次选举失败。爱丽舍宫有“总统多数派坚持住了”,“取得了体面战果”的自我宽慰说法。认为经过半年多的“黄背心”举国抗议,与2017年总统选举首轮24%的得票率相比,如此战绩“已不坏了”。菲利普总理则较为悲观:总统多数派“由第一降为第二,实难称胜利”,国民联盟“已在法国政治生态中扎根”。法国国民议会议长费朗指出,轮流执政50年的两大政党(共和党和社会党)得票率降为15%,极右翼国民联盟现已有问鼎国家最高权力的能力。在共和党和社会党两大政治力量基本被边缘化之后,马克龙派和勒庞派成为法国政坛的主导力量。勒庞派现已跃升为最大派别。马克龙有关“更加强大的法国要干一番更大的事业”,要把改革进行到底和将争取于2022年连任总统等等誓言,难度明显增加。针对有关菲利普总理分析欧洲议会选举结果,表示将从中吸取教训,因而可能离职的传言,马克龙予以否定回答:总理是忠诚的,因为政策不会变,总理自然还会留任。

    本届欧洲议会选举结果也表明,欧洲政治碎片化的加剧倾向还在继续。欧洲议会选举虽不会对欧盟成员国的政治态势造成影响,但这种被马克龙称之为“全欧政治版图重组”的“混合政治生态”极具象征意义,极有可能在欧盟国家上演。法国便是一例。欧洲政治混乱局面已成。

    欧委会主席人选难产 法德再显权力之争

    5月28日晚,欧洲议会选举两天之后,欧盟28国领导人便齐聚布鲁塞尔,举行特别峰会,讨论欧盟今后5年领导班子的组成问题。最紧要的是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情绪低落”地与会,因为她已是“辞职首相”,英国也已被脱欧拖累的寸步难行,且不知路在何方。

    欧盟理事会主席相当于“总统”,欧委会主席则相当于“总理”,而欧盟实行的是“总理制”,由首脑会议提名,议会投票通过。本届欧委会主席容克便是于2014年由首脑会议在人民党联盟中遴选的。但今年的情况已有所不同,传统的左右翼格局已被打破,人民党联盟由216席降为180席,社民党联盟由185席降为146席,两大联盟已达不到绝对多数所需的376席,必须与其他党派联合以便达到绝对多数。欧委会主席遴选遇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困难。法国总统府放出话来:即便仍可按以往办法从最大的党团中遴选,“但必须把新生力量考虑在内”,如绿党及中间派甚至疑欧派。

    法国总统马克龙已表示,将给予欧洲建议“新的动力”。德国总理默克尔推荐本党人士韦伯为候选人。马克龙则推荐“最坚定的欧洲派”、英国脱欧谈判牵头人、法国前外长巴尼埃接任容克。若德法达不成协议,马克龙将推荐丹麦人、前欧委会竞争事务委员玛格莉特·维斯塔格女士。维斯塔格年初就提出竞选下届欧委会主席,马克龙曾表示认可。马克龙还呼吁欧洲议会的左右两大政党集团,以及亲欧的环保主义者,结成广泛的联盟,在今后5年内推动欧洲建设迈出更大步伐。“必须另辟蹊径”,“因为老办法已行不通了”。

    自从法国前财长雅克·德洛尔于1984年至1994年担任欧委会主席后,欧委会主席一职便成为各成员国特别是德法两国妥协的产物。如容克于1994年接任德洛尔出任欧委会主席,2014年又出任此职。葡萄牙前总理巴罗佐和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等人担任欧委会主席,也被公认为是各方妥协的产物。自德洛尔之后,欧盟再无强势领导人,欧洲建设难有重大进展,领导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本届欧委会主席的产生亦将循此例,玛格莉特·维斯塔格女士呼声较高即属此理。

    依惯例,马克龙与默克尔会晤为峰会定调,两人未能就欧委会主席人选达成协议。默克尔再提没有出任过政府职务的德国人韦伯,马克龙则要求一个更加有经验和能力的“强有力”欧委会主席,代表欧盟“面对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国”。马克龙提议,欧委会主席、欧洲理事会主席、欧洲央行行长、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4人分别由两男两女担任。马克龙坚持欧委会主席要在最大的议会党团中产生,除欧盟竞争事务委员玛格莉特·维斯塔格女士,、英国脱欧谈判代表巴尼埃之外,马克龙还提议现任欧委会副主席、荷兰前驻外大使蒂梅尔曼斯作为第三个人选。下届“欧洲先生”的诞生绝非易事。这个极为艰难的过程才刚刚开始。

    欧盟将于6月20-21日召开峰会,具体讨论欧委会主席等人选。法德将加紧进行磋商,在达成协议后再交由峰会讨论决定。

    法德权力之争再次浮上台面。法德达成协议亦即妥协后,经由欧盟28国领导人峰会提名,欧洲议会绝对多数(376票)通过,才能正式生效。默克尔不愿撤回其提名,马克龙坚持自己的提名,最后结果仍将是一个各方都同意的不会有大作为的欧委会主席。

    有人预测容克或许还将留任。卢森堡作为欧盟最小国家,容克是卢森堡前首相,数次出任欧委会主席,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欧委会主席这么重要的职务,只能是妥协的产物,只能由一个各方都能接受,又能四面讨好的人士担任。下届欧委会主席极有可能仍是这样的人选,而不会由法德两大国人士出任。其他成员国也不会同意。

    答案将在6月20-21日的峰会上揭晓。

    戴高乐推动欧洲建设的初衷是使当时的欧洲成为美苏之后的“第三力量”,马克龙则提出现在的欧盟要成为与美中“平起平坐”的力量。以欧盟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以及美国着力唱衰和打压欧盟的战略,欧盟要发挥“全球性作用”实非易事。但高调还是要不时唱一下的。犹如建立独立的欧洲防务那样。(作者是前驻外大使)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