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际资讯 > 国际评论 > 丁刚东南亚手记之三:中国梦与印尼梦对接
  • 丁刚东南亚手记之三:中国梦与印尼梦对接

    时间:2019-08-14  来源:环球网  作者:王怡

    会议室宽大的桌子对面,坐着年轻的印尼妈妈安妮,她用流利的汉语回答着我们的提问。墙上挂着的蓝色牌子上,写着“印尼浙江能源建设有限公司爪哇7项目”。

    两年前,中国能建华东建投浙江火电开始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北角的西冷建设这座电站,称之为“爪哇7项目”。这座电站是印尼 3500 万千瓦电站中期规划的重点之一,也是中国首个出口海外的百万千瓦级火电项目。

    在2000多当地雇员和工人中,能像安妮这样讲汉语的极少。正是因为她具有这样的技能,公司安排她在人力资源部负责对外公关事务。

    安妮在这家中国公司工作已两年多,现在的月薪大约是5000多元人民币,在当地工薪阶层中属于比较高的。安妮的老家在500多公里外的芝拉扎,她把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留在家中,由孩子的外婆和外公照看。

    作者与安妮合影

    问起她对今后工作和生活的个人规划,她笑着说了三项,一是把孩子接过来上中学,让他在自己身边学学中文。二是在这边买套房子。三是存钱给孩子未来的教育。“如果有可能,想把他送到中国去留学”,她说。

    听到安妮说出自己的三点计划,中国记者们都笑了。安妮的愿望,同样也是成千上万普通中国人的愿望,包括那些与她在一起工作的中国人。

    当年轻的中国妈妈曾秀苹在我们面前坐下时,我们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她用会意的笑声作了回答。曾秀苹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印尼,在公司的综合部工作。她把刚刚到上小学年龄的孩子留在了家乡浙江衢州,由父母照看。不同的是,她已经拥有了一套房产。“是学区房,孩子上学没问题了”,她的脸面上呈现出和安妮一样的笑容。

    像曾秀苹这样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员工,在中国能建有4万多人。他们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工程项目上,辛勤努力地工作着。

    中国企业参与印尼的基础建设,当然不只是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为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升创造了更多可能。安妮这样的印尼青年有了新的工作岗位,也有了提升自己个人技能的机会,这为今后他们能有稳定的收入奠定了基础。

    在东盟十国中,印尼的GDP总量最高。截止2018年底,其名义GDP再次站在了1万亿美元以上。但由于人口总数为2.6亿,人均GDP只有3890美元。从亚洲其他经济体的发展经验看,像印尼这样的人口大国,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其工业化的进程。

    印尼的工业化进程在1945年独立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尼几乎没有开始这一进程,因此而落后于一些亚洲邻国。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印尼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和很多亚洲新兴经济体一样,最初是的主要形式是进口替代,到80年代中期,印尼成功转型为出口导向型。

    但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打断了这一进程,快速前进的印尼经济列车戛然而止。经济增长从1995年的8.2%跌落至1998年的-13.1%。直到本世纪初,印尼经济才开始恢复,近年来一直保持着5%左右的较高增速。

    这一点从印尼人的用电量也可以看出。根据印尼能源和矿产资源部的数据,印尼的用电量从2017年的人均1,012度电增加到2018年的人均1,064度电,这个用电水平在东盟10国中居中,与中国的人均用电量4800度电,还有一定的差距。印尼现有的供电系统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中国企业新建的电厂将会为更多老百姓送去他们急需的电能。爪哇7项目经理顾巨红告诉我们,“整个电站有两个机组,每年发电150亿度电,按中国的水平,最少可以满足400万印尼人口的用电需求。”

    迅速增加的用电需求反映了这个国家工业化进程在加速,而这正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考虑之一。大多数像印尼这样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已经积累了强大的产业实力,通过积极参与这些国家的基础建设,加强产业产能合作,从而可以促进它们的工业化水平的提升。

    建设中的爪哇7项目

    我们离开工地的时候,工人们下班了。他们三三两两地说笑着离开工地,有人挥手向我们致意:“Apa kabar阿帕卡巴”。火红的落日映红了飞卷的云彩,把金色的光芒披在了高高矗立的电站上。这让我想起雅万高铁介绍短片的最后一句字幕:“我们都是追梦人!”

    (本文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关键词:印尼 中国梦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