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理财 > 孙祁祥:冲破三大思维定势 中国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深化改革
  • 孙祁祥:冲破三大思维定势 中国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深化改革

    时间:2018-04-21 15:25:18  来源:  作者:

    和讯保险消息 2018年4月20日,由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办的“北大赛瑟(CCISSR)论坛•2018”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改革开放再出发――戊戌的眺望”。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CCISSR主任孙祁祥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她表示,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过去四十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四十年,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四十年,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四十年。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已经破除了“三个崇拜”,并且正在冲破“三个思维定势”。

    孙祁祥认为,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已经面临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我们已经有很强的综合实力,但还需要继续学习。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难度在加大。而且国际形势更加复杂,要打破既有的全球治理秩序格局和国际话语权格局,需要新的国际交往思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CCISSR主任孙祁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CCISSR主任孙祁祥

    以下为孙祁祥发言实录:

    感谢各位,听了刚才的发言很受启发,2018年从国家层面来说是改革开放40年,从北大来说是北大建校120周年,在这样一个相对比较古老的学院有一个年轻的系,就是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今年建系25周年,以这个系为基础,我们联合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打造了北大中国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今年是中心成立15周年。我今天特别想感谢在座的以及没有来到现场的北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对中心的支持,没有这个支持我们不可能走到今天。

    回顾一下在过去的15年间,很多事情让我们记忆犹新,在我的记忆中,2003年我们成立北大赛瑟(CCISSR)中心,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平台,政产学研联合来共同探讨中国热点的问题,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决策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2003年中心成立,2003年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升天,2004年中国通过修宪保护私企,2006年中国取消了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和北京举办奥运会,2012年十八大,2015年在我的记忆中间非常重要,纪念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70周年,中国举行盛大的阅兵式。2017年十九大,在过去这15年中间,从我们北大赛瑟(CCISSR)中心成立到今天,国家发生了许多的大事,当然世界也发生了许多大事,我记忆中间最深刻的,比如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比如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

    这15年来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2003年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只有3800多亿,总资产只有9千多亿,现在是16万亿,保险公司在2003年只有12家,到现在已经近200家,居世界第三位。

    伴随着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赛瑟中心也在成长。前一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特别深刻,在2018年,我们聚在一起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非常有意义。刚才已经提到了1898大家都知道,戊戌变法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很多方面的改革措施,其实成立京师大学堂就是戊戌变法的重要教育改革措施。

    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成为当时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当然这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在今天回顾1898年那一段历史,戊戌变法大家也都知道它的结果,最后当然是谭嗣同被杀、梁启超逃往法国和日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戊戌变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它对推动近现代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样一个时点,北大作为戊戌变法的一个产物,我们来回顾改革开放40年非常有意义,今天我也想以《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深化改革》作为我的演讲题目,来致敬北京大学120周年的校庆,来致敬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

    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深化改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由此拉开。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仅仅用了40年的时间,就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告别贫困、实现温饱,走上小康,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央。

    这四十年的巨变,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是一代又一代人,在思想不断解放的前提下,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的成果。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后,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根据新的环境,新的实践,在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做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这无疑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引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的那样,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2018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要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于碰硬,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综上所述可见,思想解放已经是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约束条件,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仍然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深入思考。

    一、何谓“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顾名思义,是允许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自由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是什么?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思想是什么?“思想”是指人们对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的客观存在、经过大脑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由此可见,客观存在、或者说社会存在是思想的前提。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一种觉察,思想是对这样一种社会存在的反映,进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人类行为的基础。我在考虑这个问题,讲思想解放首先要讲到链条,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去照一张相,但是艺术家、摄影家有可能会对这个照片的视角、构图等进行一些再造,所以他照出的照片跟一般人照出的照片不一样。

    既然思考、思想是人类对“社会存在”做出的反映,进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东西,为什么人类还要大谈特谈思想解放呢?我认为这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可能的束缚。

    从这个图来看,社会存在反映到历史中间,它对社会存在进行了一种思维,进行一种加工,上升到思想,但是由于外界和内因的一种束缚,他有可能会影响到思想的发展。认知心理学会对此有很多研究,对人的主观的束缚可能会产生思维上的一贯惯性,一种主观的偏差。这种情况我们每个人恐怕都能遇到。

    我们从社会历史可以看到解放思想对人类的进步,要打动人的思维,以及外部的环境,思想解放的束缚有太多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知道的,“地心说”被推翻的例子。思想解放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不固守成见,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现实,打破阻碍和束缚人们认识现实的藩篱。

    这个客观实际非常重要,它是什么样的客观实际,在这个客观实际基础之上,你会生成什么样的意识?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一定要有这样一个的链条在中间。

    从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来看,思想解放最核心的本质就是,不固守成见,用事实求是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现实,因此可以说,思想解放就是打破阻碍或束缚人们准确认识客观现实的各种藩篱,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史

    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过去四十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四十年,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四十年,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四十年。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已经破除了“三个崇拜”,并且正在冲破“三个思维定势”。

    破除“个人崇拜”,确立真理检验标准;破除“计划经济崇拜”,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破除“所有制崇拜”,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冲破“三个思维定势”为冲破“城乡分割”的思维定势;冲破“东优西劣”的思维定势;冲破“人口控制”的思维定势。

    如果没有我们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那种大讨论,对于个人崇拜的破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有的这些党的政策确立对中国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也很有幸作为参与者见证了过去几十年的讨论,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把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明确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如果说这个主要矛盾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现在谈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或者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实现全面现代化不可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没有通过有效的供给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后面的这一切如何谈起?

    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突出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人口结构上,即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协调,人口结构发展不协调。这三个不协调的产生,固然有其客观原因,但也与我们思想上的几个“思维定势”有关。只有冲破这些思维定势,我们才有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可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幸的是,这些年,我们正在逐渐冲破这几个思维定势。

    现在我们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越来越认识到,人口资源流动和劳动资源的市场配置,就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冲破原有的城乡分割传统思维,进入到现在要实现人的城镇化和人的统筹发展,这才能在未来的小康社会实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再比如说传统“东优西劣”的思维,传统观点认为,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中西部地区具有天然的区位劣势。这在过去四十年似乎确是如此,因为过去四十年,我们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经济体,国际经济交往的对象,包括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对象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的改革开放是在东部。这种情况在近几年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所谓的东欧模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很多西部的,特别在华北、西北、西南、东北这样传统上没有区位优势的省市,他们可能因为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第三要冲破“人口控制”的思维定势,传统观点认为,中国人口众多,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应以“控制”为主。

    到现在我们因为寿命的延长,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等,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人口问题我们现在也要重新认识,要突破传统的人口控制的思维方式,更好的去协调人口的发展,促进人口自身均衡发展。

    三、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思考

    为什么要谈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进入到今天的40年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面临一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中外的现实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已经明确,但未来发展是否需要系统的理论去支撑这点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因为在过去40年改革开放中,我们主要是像西方学习,向国际接轨当然要学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在学习的过程中间,中国即使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很强的综合实力,但是像国际经验学习的任务并没有完成,这点还必须坚持。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明确,未来发展还需系统的中国理论体系支撑。我们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一个成熟的体系来做支撑未来的发展会遇到很多困难。

    第二,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难度在加大。观察现在这个社会,用经济学的边际概念来总结,边际幸福感在下降。现在利益意识逐步上升,过去我们是追求发展为主,以效率为导向,今后如何去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如何去破除格局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三,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刚开始的时候,只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左右,现在已经占到了全球经济总量的15%左右,今天的中国与40年前完全不同。我们今天站在这个时点,再来看未来应当怎么去承担大国的责任?在这样的历史格局中间既要参与也要引领,特别是国际规则,还要面临许多冷战思维的国家,的确有好多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这个也需要我们去进一步解放思想,去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的形式

    在讲到解放思想的时候,我也一直认为思想解决是有底线是有标准的,思想解放绝对不等同于思想自由化。我们讲自由的时候,现在的规则是红绿灯,绿灯亮的时候你先行,红灯亮的时候不能走,这是规则,而说自由我可以随便畅行无阻。我在社会上发现很多人不讲规则,所以你的自由是以妨碍和侵犯他人的自由作为前提和底线的,我们讲到思想解放也是要有底线,有标准的。

    过去40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我们需要坚持的一个标准就是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要走的路是什么?就是在思想解放的旗帜下积极、改革、开放之路。

    因为时间关系,我简单把思想解放的一些思考跟各位做一些分享,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主持人郑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谢谢,我想借这个机会问一个很小的问题,刚才的演讲是比较宏观的问题,我想问一个微观层面的,在过去有没有一些和思想解放相关的一些事例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孙祁祥:思想解放方面,我其实特别怀念、特别敬重我的导师,其实他在给我们讲课的时候,强调过坚持,他说真理无国界探索无止境,他一直鼓励我们去认真研究提升自己的思想。比如说80年代中间的时候,我在《金融时报》发了一篇文章写的是论商品经济实践,对分配原则的修正,因为当时我学资本论,我就提出我们要根据商品经济的发展来修正,有些人觉得我的思想有点太超前。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间主流的思潮,主流的环境还是鼓励大胆的讨论,否则不可能有刚刚我讲到的1992年十四大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当时这样一种束缚非常严重,但是不断在突破,所以后来这样的一个思想解放的洪流推动,从十四大开始提出很多著名的党的指导文件,对于未来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我相信中国能够延续我们过去40年改革开放所遗留给我们的遗产,能够进一步形成共识,对未来改革开放提供依据。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