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金融理财 > 英国在华谏当保险公司的三次更名
  • 英国在华谏当保险公司的三次更名

    时间:2019-02-07 20:25:46  来源:  作者:

    1805年,即清朝嘉庆十年,由于支付保险赔款对外贸易有很大方便,以英商渣甸(即怡和洋行)和宝顺两家洋行为主,在广州创立了第一家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谏当保安行”。也称“广州保险会社”。谏当保险行的发起人之一是东印度公司鸦片部经理达卫森。其股份由该行广州经理人及驻加尔各答和孟买的联络人所有,并由宝顺洋行和比尔――麦戈尼亚克――渣甸洋行每三年轮流担任经理。主要经营水火险和意外险。还规定,每五年停业结算,进行改组换届。这一规定于1835年经两家洋行协商而予以取消,原“谏当保安行”解体。

    1836年,即道光十六年,怡和洋行接管和改组谏当保险行,易名为谏当保险公司。总公司由广州迁往香港,这家公司起初似乎是由一些类似劳埃德团体和保险商组成的私人团体。香港所有知名的公司几乎都在其中拥有一定的股份。怡和洋行不仅代理该公司的业务,而且既收代理手续费,又参与分红,获利极其丰厚。该公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吸收华商股本,改组后更是如此,如1844年买办何东出任该公司中国经理处代表及公司董事。据称,“董事会每年定期向股东提出一份年终结算的书面报告,大概总是要有若干利润以资分红。的确当时所得之股息是要使今天的承保商垂涎三尺的了”。

    1842年,谏当保险行向香港当局注册。以J.J.Paterson为董事长,资金总额250万港元,实收100万元,先后在广州、上海、厦门、重庆、福州、汉口、南京、天津、烟台、威海卫、长沙、芜湖等处设分支机构或代理处。

    1857年,谏当保险行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开设分行,并采取措施大力吸收华商股份的措施。为了打开谏当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的业务局面,上海怡和洋行专门向华商主动让股。此外,还运用竞争的手段争招华股。谏当保险公司曾在一份征集新股的公告中宣称:贡献卓著的股东,其预分红利可从原定的三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二。在重利的诱惑下,居然吸引了7名住居上海的“中国闻人”。因此,谏当保险行在19世纪70年代聚集了很大数量的一批中国股东。10月,英商渣甸致函额尔金爵士:中国五大通商口岸从事贸易的轮船日益增多,其中包括中国商人的轮船。促成这个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对海上保险制度的好处日益重视,现在他们一天比一天更广泛地利用这个制度了。没有理由相信中国人自己有像我们一样的保险公司,同时由于外国水险公司当然不承保中国的帆船,其结果是中国商人非常普遍地愿意使用外国船只。这种情形不久将使从事沿海贸易的中国帆船大受排挤”。

    1882年1月1日,即光绪七年十一月十二日,英国谏当保险行根据英国有限公司法,于1881年年底关闭后,业已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专营水运保险业务重新开业。改组后易名广东保险公司。何东升任广东保险公司经理。公司发行股票1万股,每股为规元250元,同时在伦敦、上海、香港三处购买,上海如有人购买股票,可以75两银作一百元,到分派股份之日,再照市价核算。该公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吸收华商股本,改组后更是如此。

    1891年,谏当保险公司股东代表大会名册中,中国大股东有何甘裳(怡和买办)等8人。此外谏当保险公司章程规定:该公司在中国归怡和洋行经理。11月2日报讯:《申报》刊登关于广东保险公司的一则消息:“据称9月中所得保险之利共计有五十三万四千八百十四元五角一分。其所获之利,溢出该公司资本之外。” 年得利润,只提10%做准备金,90%都分给股东,使中国资金大量外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广东保险公司被日军勒令停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复业。

    1949年上海解放后,经军管会金融处核准继续营业。

    1951年奉总公司通知,上海分公司于同年4月24日申请停业。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史.叶奕德、吴越、朱元仁主编.中国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史》编审委员会.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2.中国保险史志(1805-1949).颜鹏飞、李名炀、曹圃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