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伊利集团:大草原走出的世界品牌
  • 伊利集团:大草原走出的世界品牌

    时间:2018-12-07 00:00:00  来源:  作者:

    1956年由7户奶牛养殖户组成的养牛合作小组,如今已摇身一变,“遍地开花”,成为全球乳业8强,稳居亚洲乳业龙头。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伊利以613.27亿元的营业总收入,继续领跑行业发展。

    开启“液态奶时代”

    走进伊利金川液态奶工厂,可同时容纳2万多吨牛奶的立体仓储系统跃入眼帘。透过玻璃就能看到,一排排灌装设备井然有序地工作。4条轨道上同时放入包材,由设备中的滑杆撑开盒子,装入牛奶,再经超声波封口技术处理,不到1秒钟时间,一盒牛奶就完成了灌装。

    据工作人员介绍,像这样的德国康美生产线,灌装车间一共引进了14条,每条生产线一小时能生产1.2万盒牛奶,不仅安全可靠,而且通过“二次罐装法”,先灌装1/3,再灌装剩余空间,能有效避免泡沫产生,保证口感。除此之外,4条瑞典利乐生产线也在同时运行。

    不过在1997年之前,牛奶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是种奢望。虽然乳制品工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迅速发展,但由于牛奶保鲜技术有限,未经灭菌的牛奶贮存时间短。牛奶产业迈不开腿、走不出去,只能成为小众消费品。

    1997年,伊利首次与瑞士利乐合作,通过无菌灌装技术打破了原先的保质瓶颈,乳品需求得以快速释放。两年后,随着中国乳业第一个液态奶事业部成立,伊利由此开启了中国“液态奶时代”。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伊利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大洋洲乳业有限公司携5款产品闪亮登场,备受瞩目。其间,伊利还成为首批签约第二届进博会的唯一乳制品企业。

    目前国内符合奥运会和世博会标准的乳品企业,仅伊利一家。伊利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起点,多次与世界顶级盛会携手同行。近年来,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伊利“全球织网”战略的大幕也在徐徐拉开。

    2000年,伊利液态奶业务收入达到5亿元,2001年达到12亿元,2002年达到24亿元,2003年达到46亿元,截至2017年底,伊利液态奶营业收入已超过557亿元……在这些快速增长的数据背后,是每天有1亿多份伊利产品送达千家万户,每年有11亿多消费者因此获益。

    能喝饱还要喝得好

    目前,全球大约有75%的成年人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现象,这一比率在中国更是高达80%以上。伊利液态奶事业部研发部主任巴根纳说:“我二叔就因为乳糖不耐受无法饮奶,看到别人喝牛奶很馋,但自己一喝就闹肚子。”为了让更多人享受牛奶的营养和美味,伊利创新中心组织攻关。

    “模拟肠道环境的实验我们做过无数次,走过很多弯路,前期做水解实验耗时都在5小时以上。”巴根纳表示,由于实验有周期,加班就成了常态。“年底是我们最忙的阶段,也是加班最多的时候。”2006年春节,舒化奶实验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期,伊利创新中心舒化奶项目小组的实验员没有回家,春节期间仍在进行舒化奶实验。

    一次次推翻重来,研究团队终于掌握了“LHT乳糖水解技术”,伊利已经做到将牛奶中99%以上的乳糖分解成易被吸收的葡萄糖和半乳糖,而就国内的标准而言,水解率小于5%时,就可以宣称“无乳糖”。伊利生产出国内首款破解乳糖不耐受难题的舒化奶。

    “舒化奶刚上市,我就给二叔送了一箱过去,他喝完以后肚子一点问题都没有。”巴根纳认为,舒化奶的研发尚未结束。2007年以来,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巴根纳又带领研发团队推出3款适合不同人群饮用的舒化奶;2014年又推出专为中老年人打造的舒化奶。

    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能喝饱还要喝得好,这是不断追求创新带来的消费变革。今年3月,“2018世界食品创新奖”提名公布,伊利成为此次唯一入围六大奖项的中国食品企业,其中,得以入围最佳技术创新奖就是无乳糖舒化奶的功劳。

    除舒化奶外,伊利还拥有“金典”“安慕希”“畅轻”“每益添”“金领冠”等11个年销售额逾10亿元的品牌,创新能力可见一斑。截至2017年底,伊利累计专利授权量2201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为46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量为498项。此外,还获得国内外注册商标5251件。

    汇聚全球智慧资源,提升核心研发能力,伊利通过创新更好地服务全球消费者。创立品牌带来的,是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走进市场,满足越来越多个性化的消费人群。

    打破“洋奶粉”神话

    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买最好的配方奶粉、给孩子最佳的营养保障是为人父母的本能,面对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奶粉品牌,海外进口商品似乎成了家长的宠儿。

    “只有针对中国妈妈的母乳成分、结合中国宝宝的生长曲线开展母乳研究,研发出来的配方粉才是孩子最好的选择。”在伊利集团创新中心副总经理云战友看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打破消费者对“洋奶粉”的迷信,制定基于中国母乳营养结构的配方粉“金标准”,16年前,伊利从零开始,在全球首开先河。

    “我第一次采集母乳的时候就吃了闭门羹。”从来都是挤牛奶,现在突然要采“人奶”,伊利奶粉技术研发部研发经理郝万清刚接到母乳采集任务时也有些诧异,对于她来说,最难的就是跟采集对象沟通,敲十户人家的门,也就两三家愿意开,后续还要做大量工作才能顺利采集母乳。

    讲述起当年在南宁一处城乡接合部第一次向陌生人伸手拦车的经历时,郝万清心有余悸。“采完母乳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路况也不好,坐不到车,只能去拦路过的小摩托车,当时心里很害怕。”郝万清一路上虽然提心吊胆,但心里最惦记的,还是怎么把母乳采集箱及时运回去。

    这些一线采集员,从最初的五六人,扩展到几个月后的几十人,采集队伍逐年扩充。他们跑断腿、磨破嘴,先后采集到100多万份母乳数据。有了这些来之不易的数据资料,伊利马上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组建母乳研究团队。发展至今,这个“大家庭”已经有400余名成员,不仅都是专业科研人员,还有海外归来的科学家。

    大家集思广益,2007年伊利建立了中国首个“母乳研究数据库”;2014年“含α—乳清蛋白和β—酪蛋白的婴儿配方奶粉及其制备方法”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并被应用到“十亿品牌”金领冠系列产品中;2018年,伊利母婴营养研究院和伊利欧洲创新中心相继升级,金领冠母乳研究进入新阶段。在今年11月7日举行的乳业全球合作伙伴论坛上,伊利欧洲研发中心联合欧洲生命科学领域知名学府瓦赫宁根大学共同发布《母乳研究白皮书》。伊利现已成为全世界母乳研究数据量最大、研究时间最长、成果最多,并唯一直接应用到产品中的企业。(记者 周小苑 林小溪)

    转自:人民日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