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
  • 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

    时间:2019-05-17 00:00:00  来源:  作者:

    品牌是企业成长的核心要素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品牌进入跃升期。打造中国品牌下半场,最重要的是要把关键技术掌握在手中,利用好未来10年的战略机遇期,并根据产品、行业、地域和国家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品牌战略。日前,由《瞭望》周刊(瞭望智库)主办、《瞭望东方周刊》承办的"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课题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学术界、企业界的嘉宾表达了上述观点。业内人士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应有效把握市场机遇和改革红利推动中国企业品牌"走出去",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品牌正在崛起

    "中国品牌进入跃升期。中国经济从快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中国品牌的崛起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强大的市场基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认为,目前,中国的本土品牌已经由"有没有"向"好不好"发展。如果说以前消费者追求吃得饱穿得暖,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消费需求已逐步转向为吃得好穿得美,即美好生活需要。本土品牌应抓住机遇,尽快实现自身的强大发展。中国品牌数量剧增,2018年是中国品牌崛起的元年,很多中国品牌替代国际品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陈凤英亦认为,中国品牌正在崛起。她援引全球调研机构Millward Brown发布的2018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榜单称,2006年世界100强品牌价值名单,中国只有中国移动一家企业上榜。2018年,中国共有15家本土企业进入全球100强名单,仅次于美国的上榜数量。其中,腾讯的企业品牌价值高达1789.9亿美元,不仅位居中国第一,并历史性地首次超越Facebook,成为全球最被看好的社交巨头;在全球100强名单中跻身前5名。阿里的品牌价值高达1134亿美元,位居中国第二、世界第九。腾讯和阿里两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100强的前10名,是中国首次,更是美国之外前10名中唯一的两家非美国企业。

    "中国企业全球化目前迫切进入到全球化品牌高质量发展阶段,任何时候都没有现在迫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强调,过去40年中国经历了产品"走出去"、人员"走出去",今后要实现品牌"走出去"、思想"走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人才挑战、金融挑战、地缘风险挑战和国际体系的挑战。面临挑战,中国应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要有整体国家层面的品牌战略。

    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学教授武常岐认为,中国企业品牌的价值和品牌领导力在快速成长,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已经在国内建立起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但是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知名度还有待提升。品牌的关键词是"品牌建设"和"国际化",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要打造跨越地域、穿越文化的品牌形象。根据产品、行业、地域和国家的不同,企业应该制定不同的品牌战略。

    陈凤英谈道,据IMF预测,中国经济规模很有可能在2030年超过美国,这就是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一定要把握这次高质量发展和战略机遇期。做好自己的民族品牌一定是国际趋势。拿住核心技术是关键的关键。在这一点上企业应向华为学习。

    会上,"走出去"标杆企业海尔的家电相关负责人分享了海尔品牌国际化路径。"海尔全球化布局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坚持自主创牌,牌子是自己的才能打出世界的国际品牌。二是用户交互,构建瀑布式研发模式,不断与用户交互,获得他们的精准信息参与研发,迭代式进行产品开发,保持品牌和产品的生命力。三是平台运用,生态发展,从平台出发建立生生不息的生态圈,让海尔成为一个生产商品的平台。"

    海尔旗下的七大品牌集群,每一个品牌都是全球化的,面向全球用户,拓展全球市场。"人单合一"模式打破了西方国家"决策者-执行者"的固定模式,七大品牌集群形成智慧家庭生态品牌矩阵,在全球强势落地智慧家庭。从单一品牌全球化到多品牌全球化,海尔用品牌协同效应向全球不同市场渗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的理念指导下,海尔已成为全球原创科技最大推手。原创科技被行业模仿的次数高达151次。

    "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有几个模式: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不同的升级方式都隐含着对品牌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研究室主任李晓华认为,对于制造业而言,影响品牌的因素有六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二是设计,功能设计、外观设计,影响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三是生产工艺和管理,影响产品性能和产品最终价格。四是产品质量和品质,要特别强调稳定性和产品性能的可靠性,如果不稳定、不可靠会给生产企业和用户带来很大损失。五是外部影响,发达国家消费者更关注产品是不是符合国际劳工标准,是不是绿色产品,包括产品本身和生产过程。六是客户对产品的认知,取决于企业的实力。(记者 张敏)

    转自:国际商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