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 安徽省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 安徽省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时间:2019-06-16 00:00:00  来源:  作者: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长三角区域新加入的一员,安徽省积极行动、快速响应。据了解,安徽省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位居全国前列。

    如今,安徽不断加大人才和科研投入,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立足产业特色参与区域经济协作,助力长三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保护好山好水好空气,为区域生态营造浓浓绿意。安徽正为长三角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动科技不断创新。近日,从部省共同推进安徽智能语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传来消息,2018年安徽智能语音产业规模650亿元,同比增长30%,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达到433家,同比增长102%。2019年,安徽智能语音产业力争产值突破800亿元。去年,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及产业支撑平台开发团队总数超过92万个,孵化团队超过3800家。安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1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

    科技创新的背后,是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科研投入。安徽还拥有高等院校110所、科研机构5360个。近年来,安徽深入实施“江淮英才计划”,充分发挥高端创新人才领军作用。去年,安徽人才总量达到800多万,其中研发人员22.8万、皖籍院士124人、柔性引进院士235人次。

    目前,安徽正在牵头编制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规划,把长三角区域打造成全球原始创新核心区、产业创新先行区、一体创新示范区、开放创新引领区,以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致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数据显示,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口中近80%流向沪苏浙,引进省外资金中一半来自沪苏浙,成为沪苏浙地区产业溢出的天然承接地。如今,随着安徽开放通道、平台、体制的不断优化,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的加速构建,安徽区位优势进一步释放,产业分工合作持续深化升级。联合利华、华谊等一批知名企业集团将生产基地甚至总部迁到安徽,而一批省内企业纷纷借助长三角开放平台加快发展。

    随着“皖企登云”计划的实施,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去年,总部位于芜湖的海螺水泥实现营业收入1890亿元。同时,安徽省加快建设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工业机器人五大产业领先。

    以苏滁现代产业园为代表的多层次跨省(市)共建产业园区,正在安徽省内遍地开花,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模式,积极推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经验,规划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基地将着力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分工协作、财税分享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

    将生态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安徽位于新安江等流域上游,拥有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等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直接影响着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成色”。在深入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安徽省制定《关于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的意见》,把“新安江模式”复制到全省空气、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同时拓展到滁河、洪泽湖等跨省流域,从源头上确保大江大河碧水奔流向东。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安徽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对800里皖江实施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措施,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目前,安徽累计排查出“散乱污”企业7547家,整治完成7458家,带来发展“含绿量”与生态“含金量”同步提升。

    聚焦生态治理一体化,安徽正积极推动创建新安江—千岛湖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示范区,巩固提升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成果,探索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模式,让自然生态的“底色”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记者 沈安昌)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