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保险信托 > 中国寿险史上的三次负增长考证:有啥不一样
  • 中国寿险史上的三次负增长考证:有啥不一样

    时间:2018-10-19 09:31:33  来源:  作者:

    35年,年均49%的寿险保费增幅中,曾有过三次负增长。分别是:

    2004年一季度,-0.77%;

    2011年一季度,-1.77%;

    2018年一季度,-15.84%。

    神马原因,2018的负增长有了官方的解释:

    10月前海峰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的判断是,“此次行业负增长跟以往人身保险业出现的多次负增长有本质区别。”

    无论主动、被动,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次的下降比往日来得更猛烈。

    主动之外,如此高速的增幅中,往日的负增长有何原因?行业又是如何化解的?《今日保》根据本世纪以来的数据,发现有三次人身险保费下滑。主动之外,如此高速的增幅中,往日的负增长有何原因?行业又是如何化解的?《今日保》根据本世纪以来的数据,发现有三次人身险保费下滑。

    原因,从产品、渠道,到环境不一而足。

    01

    投连危机下的第一次寿险负增长――2004年

    依旧记得那场第一次因产品问题引发的公共危机,给当时稚嫩的中国寿险业当头棒喝。投连之殇下的寿险,也迎来了第一次保费负增长。

    2001年,发端于1999年、2000年的投资型保险突飞猛进。平安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发起投资连结保险的公司,在化解利差损带来的苦楚之外,也享受到了投连险带来的业绩光环。

    这一年,投资连结和分红类保险产品保费收入412.3亿元,占寿险保费收入的32.2%,同比增加28.8个百分点;其中,投连险保费达106.62亿元,同比增长542.26%,占人身险保费的16.5%。

    同样,这一年平安,在上海寿险市场份额中占据51%,远超中国人寿28个百分点。其发展投资账户投资单位卖出价在2001年6月为1.1946元,较2000年10月设立时的卖出价相比,增长率为19.46%。

    然而,如野草般疯长的投连险在2001年下半年迎来了寒霜。

    在中国股市遭遇牛熊转换之际,与资本市场直接挂钩的投连险最先受到冲击。投资收益难兑现、保单价值缩水等问题让一众投保人看不到可观的收益。

    “一次性投入5万,每年预期回报率如果是20%的话,30年后,连本带利将达1068.23万元”等系列误导不断上演。愈演愈烈之下,监管发文警示“消费者者要认真了解产品特性,清醒认识自己将要承担的风险”也开启了国内关注投连风险的大门。

    随后《南方周末》的一篇“99%客户入不敷出,平安世纪理财险的亏损真相”正式将投连风险搬到台面。

    2001年底,平安福州分公司的退保事件,将投连“退保风”推向了整个市场。排队买保险演变为排队退保,中国保险史上第一次产品公共危机落至投连险身上。

    数据显示,2002年上半年,投连险保费同比下降36.04%,退保率由上年同期0.1%上升到4.9%。进入到2002年下半年,投连险不良影响继续扩大,退保率升至17.56%。

    平安更是最受冲击的那个,其93%的投诉率均来自投资问题。2002年,平安寿险市场份额下降至23.3%,较2001年损失5个百分点。

    以此为起点,整个中国寿险行业经历了一场刀割式的伤害。不良的行业形象,在降低消费者对保险的认同度和有效需求的同时,保险营销员走出“九十年代精英、高收入“的神话,似乎逐渐成为一种”贬义“。

    随后三年,保险营销员人力增幅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直到2007年方才突破200万人力。

    其中2003年个险营销员增速为11.6%,2004年为4.2%,到了2005年则为-2.0%,2006年为6.0%。在此之前的2002年个险营销员增速为22.9%。

    伴随营销员数量减少,人身险保费出现了第一次下降。

    2003年一季度,人身险保费为929.18亿元,同比增长38.49%,增速较2002年同期下降107个百分点;2004年一季度,人身险保费降至922.05亿元,同比下降-0.77%。

    针对这一次寿险保费负增长,时任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如是说:

    “我国寿险业首次出现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当前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单一。保险产品传统的多、现代的少,大众化的多、个性化的少,保险还很不适应当前市场变化。”

    02

    受累投资收益萎靡,第二次寿险负增长――2011年

    2011年一季度,人身险保费为3484.22亿元,同比下降-1.77%,而这一数字在2010年同期还为38.65%。

    2013年首月,中国保险业实现寿险保费收入1254.61亿元,同比减少2.47%。

    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中国寿险历史上的至暗时刻,增速、投资皆无,行业亏损声一片。

    投资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大熊市来临,投资收益1.91%,哀鸿遍野,保险股权无人问津。此后四年投资收益率6.41%、4.84%、3.57%、3.35%,逐年走低。

    屋漏偏逢连夜雨,投资不畅之外,尚有渠道掣肘。屋漏偏逢连夜雨,投资不畅之外,尚有渠道掣肘。

    个险营销第二次负增长发生于2011年后,营销员数量一度停滞不前,甚至大幅下滑。

    2010年个险人力突破300万人;

    2011增长至为335万人后,开始出现负增长。2012年为277.68万人、2013年为289.96万人。

    同期,银监会发布“90号文”,做出“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等规定,银保渠道受限,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随之陷入困境,银保保费收入下降。

    “保险产品投资收益跑不赢银行定存“的背景下,混业经营、金融繁荣下的大量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的发行,注定挤占以理财为主的寿险产品市场空间。

    渠道、产品皆时运不济的情况下,叠加惨淡的投资收益,保费高增长的戛然而止也就不足为奇。

    换来的就是广大保险经营主体的生存困境。2012年,保险公司利润总额为466.55 亿元,同比减少198.44亿元,下降29.84%。其中,寿险公司利润仅有69亿元,同比减少305.36亿元,下降81.6%。

    如果抛开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有根基底蕴的老牌险企,寿险公司几乎全军覆灭,中小寿险公司更是亏损严重。

    事实上,过低的投资收益水平和过低、过严格的预定利率管制已经成为削弱寿险保障功能、抑制寿险产品需求的重要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保险产品吸引力低、销售困难以致销售误导等一系列问题。

    最终的结果就是寿险史上的第二次保费负增长。

    03

    政策调整下的转型硬着陆,第三次寿险负增长――2018年

    “此次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增速下降是为了让人身保险事业更加符合党、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出的战略选择,是开启新时代人身保险工作新局面的必由之路。”

    对于今年以来人身险负增长的现象,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概括为两个字“主动”。

    或许,这也是一场寿险“挤水分“的过程。

    试想寿险走过的那些激荡岁月,2013年中短存续期产品发力,2015-2016年间,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大爆发,引得寿险市场主体重新排名,激流勇进下的中国保险市场变得异常躁动。

    “黑马”“后进者”“潜力股”等不断涌现,寿险市场规模也从2013年的1.4万亿扩至2016年的3.4万亿。其中,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主要为万能险)也由2013年的0.32万亿元增至2016年的1.19万亿,3年3.7倍的增速。

    要知道,走过保费盛宴的中国保险市场,一度成为各路资本追逐的目标。然而,险资在二级市场的大肆举动,引得市场震动之时,也带来了“妖精论”“野蛮人”等评价。

    连番的戏剧性事件后,2017年监管强力宣传“保险姓保,回归保障”。这一年10月,“134号”文的发布开启了整改大幕,一切的喧嚣慢慢回归平静。

    银保去势,个险回归,一场从产品到渠道,再到销售的自我翻新式改革开启。

    这也注定了2018的负增长。

    2018年一季度,人身险保费达11331.46亿元,同比下降15.84%;甚至牵连行业保费负增长11.15% 。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下降幅度较前两次猛烈得多,且是在部分险企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依旧高企的情况下。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