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保险信托 > “保险+健康+科技”推进存数据壁垒,业内期待科技“化学性”赋能
  • “保险+健康+科技”推进存数据壁垒,业内期待科技“化学性”赋能

    时间:2019-07-08 08:01:12  来源:  作者:

    近日, A股上市公司上海网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达软件”)对旗下资产进行信息披露,蓝鲸保险注意到,其中,科技子公司因朔桔(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因朔桔”),明确定位打造保险管理式医疗健康生态平台,主要进行保险领域健康科技的研发。

    伴随着健康险的发展,科技也在紧跟赋能。部分险企选择与科技公司合作,共同丰富健康险业态,也有险企自拓版图,进行健康领域的科技研究。在业内人士看来,两种模式各有特点,但殊途同归,目的在于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健康险迅速发展,促使科技可应用空间逐步扩大,但从实践来看,主要集中于前端,仍存在基于制度障碍导致的数据缺乏。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的科技主要是基于需求赋能,只能提高效率,对于市场的进一步打开难有贡献,还需要从用户认知角度入手,通过科技渗透,改变对于健康的观念,进而打开更广阔的健康险市场。

    科技公司瞄准健康保险领域,初期处“烧钱”模式营收有限

    近日,网达软件就上交所对其2018年年报的问询函进行回复。蓝鲸保险注意到,在复函中,网达软件对2018年向子公司因朔桔增资事项,以及因朔桔经营主业进行披露。

    公告显示,2018年9月,网达软件与因朔桔签订增资协议,通过增资入股方式投资1000万元,增资后持股比例达到10%。据蓝鲸保险了解,因朔桔定位为利用AI文本识别与知识图谱技术,打造保险管理式医疗健康生态平台。

    具体来看,因朔桔主营业务为进行保险领域健康科技的研发,提供健康险第三方服务。即通过研发的保险管理式医疗健康生态平台,联结并管理各类医疗资源,在产品设计、理赔、风控与健康管理服务等方面,与保险公司形成合作模式,协助解决险企保险运营、服务过程中的痛点。

    愿景可观,但因朔桔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2018年8月成立并完成增资的因朔桔,当年营收仅有3万,同期出现了211.72万元的净亏损。网达软件在回函中透露,目前,因朔桔正在与潜在投资者洽谈A轮投资。

    “科技类企业在新领域布局,营收和盈利能力滞后性明显,往往要‘小有成绩’后,才具有与保险公司谈合作的‘底气’,前期难免出现投入较大,营收却有限的情况”,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分析称。

    事实上,科技赋能保险在业内早有探索,“保险+健康”也正迎来风口。“当下,不少保险公司在探索健康与金融服务之间的融合,结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科技,通过科技赋能,将保险与健康服务连接起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向蓝鲸保险分析称。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科技公司开始聚焦健康保险领域,意在通过科技贴合,满足并挖掘健康险的市场需求。

    险企发展健康科技自建版图或合作科技企业,业内:各模式殊途同归

    “保险+健康+科技”的模式,不仅为科技公司提供了发力的场景,从保险公司角度而言,立足医疗健康领域的风险保障,延展科技也成为常态。一方面,保险公司选择与医疗公司、科技公司进行合作,搭建大健康产业链的同时,在各个环节,包括客户触达、改善核保定价能力、理赔、后端服务等,推进科技赋能,逐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举例来说,部分中小险企以与医疗产业公司、科技公司共同建立工作室、实验室、服务平台等方法,注入各自的人才与数据,搭建团队,推进单一环节或全产业链条中所需技术的研发与落地,如针对于用户健康监测的可穿戴设备;或是直接对接科技公司,购买成熟的前端技术与系统,如产品开发、基础架构、运营支持、信息安全等技术,服务于自身所需。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险企,基于自身定位和对健康险市场的看好,在医疗和健康领域实现同步“重资产”驱动,构建自身“保险+健康+科技”的焦点业态。如在医疗方面,投资医院、发起设立医疗服务机构,在科技端自行搭建技术团队,如设立科技子公司,或以股权方式入局海内外科技公司,针对于自身健康险业务的发展现状与需求进行健康科技的孵化,实现精准研发。

    “保险、健康、科技三个场景相互结合,能够形成发力点”,新一站保险网总经理国婷丽向蓝鲸保险分析称,“基于险企自身能力与资源的差异,部分险企选择自建管道,也有险企选择与健康、科技类公司形成市场合作,其实是方式的差异,本质殊途同归”。

    国婷丽进一步分析称,“对于自建管道的险企而言,其形成的业态风格和属性相对一致,对于布局有较强的可控力,但因为在布局过程中吸纳专业的人才、进行资源融合,未必会固定风格;而通过合作推进布局的险企,能够与其他公司形成一个团结的团队,在资源和风格方面通过融合与碰撞形成特色”。

    “整体而言,无论险企选择以哪种方式进行布局,过程都是动态游走的,最终的本质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由客户驱动其进行调整和变化”,国婷丽总结道。

    数据壁垒暂难规避,科技赋能亟待“化学性变化”

    健康险风口下,保险公司、科技公司包括医疗专业公司,均在向这一领域进军,健康险的科技外衣正在逐步织就,但距离“完成形态”,还有一定的距离。

    “从当前实践来看,科技在健康险领域的整个应用链条上,侧重于前端,即定价及销售环节,科技在这一领域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应用”,朱俊生向蓝鲸保险表述其观点,“但在费用把控、后台运营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问题在于数据的发展瓶颈,背后是险企难以通过医院等医疗服务提供方,系统地对接以获取医疗费用的数据,包括实现与社保的对接。根源在于制度的瓶颈,进而给科技的应用造成一定的障碍”。

    在此背景下,无论是自建医疗机构获取数据,还是与医疗公司合作谋求资源,“数据”都是险企在健康险领域谋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这也是险企在与医疗、科技类公司合作时,常常谋求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或是基于股权合作的目的,即谋求更加全面、完整的数据支撑。

    对此,国婷丽向蓝鲸保险强调了数据“无主”的观点。“数据一方面是宏观数据,是公开的,而涉及消费者的个人数据,如生病情况、就医频率等,属于个人隐私,企业进行合作交易是存在问题的”。

    除却数据壁垒因素,基于当下保险领域健康科技的发展,业内对于科技赋能,有何建议?

    “在健康险快速发展、逐步成熟的背景下,科技可发挥空间加大”,前述保险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分析道,“举例来说,过去健康险产品设计主要以人类年龄、常见病种等为衡量尺码,现在开始考虑个体的身体机能、运动频次等健康管理情况,给科技提供了更多可发挥的空间,实现更加细化的进行渗透,在垂直领域挖掘差异化发展空间”。

    国婷丽则将科技的作用划分为“物理性变化”与“化学性变化”,“物理性的变化是指通过技术使产业链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公开透明、更加有科技感,但未能滋生更多的市场、也不足以支撑更多的需求;而化学性的变化,是指通过科技的引入,比如新的治疗方案、新的健康理念,使用户对于健康的认知产生变化,包括理念的渗透与执行方式的变化等,重塑整个健康保险保障的业态”。

    “在当前健康险领域,需要的应该是化学性变化”,国婷丽解释道,对于消费者健康产生主要影响的,还是在于通过消费者的心智领域,对其生活习惯、对健康的认知与理解等进行干预。只有在源头上进行改变,实现微观渗透,才能大范围的打开健康险的市场空间。具体来说,即需要科技在源头植入价值,而如果消费者对于健康的认知心智不改变,那就只能以技术提高效率,满足现有需求”。(蓝鲸保险 石雨 shiyu@lanjinger.com)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