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天文航天 > 蔡一夫:若存在外星生命 文化一定比较包容
  • 蔡一夫:若存在外星生命 文化一定比较包容

    时间:2018-11-17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新浪科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教授蔡一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教授蔡一夫

    观看直播: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启幕 共聚F²科学峰会

    新浪科技讯 11月17日消息, 11月17日至18日,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²科学峰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李家洋、张启发、马大为、冯晓明、周其林、林本坚悉数到场,同时,还有八十余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带来的科学盛宴。在会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教授蔡一夫接受了新浪科技的采访。

    如何研究黑洞

    星际穿越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该影片提到,人类要想彻底研究出黑洞的话,需要进入黑洞内部,研究出奇点的数据才可以。对此,蔡一夫表示,这部影片他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他特别喜欢看硬科幻的电影,这样能留出空间,给他去找电影中逻辑不通及悖论的地方。他笑着说自己比较喜欢干这种挑刺的 “活”。

    蔡一夫介绍说,这部电影最让他震撼的并不是虫洞模型和黑洞模型,而是男主人公跌入黑洞时的表现手法。如何描述出黑洞背后的世界,如何去体现处理?这些是他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只有进入黑洞内部才能研究黑洞?对此,蔡一夫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去研究黑洞,据蔡一夫介绍,霍金在他生命的最后的五年里面,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黑洞表面可能并不是人类想象的那样空无一物。

    原初黑洞是指宇宙在极早期由于局域空间的物质分布过于密集,导致直接坍塌形成的黑洞。今年,蔡一夫的研究团队提出了宇宙原初黑洞形成的新机制,蔡一夫表示,过去大家认为黑洞是自然生长的,而他当时想法有点天马行空,把非线性的共振应用到宇宙早期场景。

    外星生命比较包容?

    有人说,研究天文会让人觉得自己很渺小,对此,蔡一夫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实际上是来自于两层面的。一个是个体所在的环境,我们自己所扮演的一个角色,我们的宇宙有138亿年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确实非常渺小。

    还有一个是个人对于自己内心的认识。他认为每个生命的存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同我们对于父母,就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蔡一夫认为自己不是悲观主义者,他也不太认同《三体》里面的暗黑法则,他认为假如存在外星生命的话,一定是具有包容性比较高的文化。

    现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的天文爱好者,蔡一夫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很多小行星都不是专业研究天文的人发现的,他笑着说,这相当于把天文学的一些任务被大众承担了。

    讲课曾经被问“懵”

    2010年,蔡一夫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国内做了两期博后,2015年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

    谈及国内外学生的培养模式,蔡一夫表示,东西方的教学模式各有千秋。国外的培养模式是一种鼓励启发性的教育;而国内更多的是传统意义上授课类的教学方式,所以国内的学生基本功都非常扎实,但作为一名老师,他比较发愁的是,如何让学生提问。这一点,国外的学生就做的相对比较好,让蔡一夫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国外讲学,居然被学生问懵掉了。当时他觉得特别没面子,但他的导师却告诉他,应该值得高兴,这说明你的课讲得很好。但在国内,蔡一夫说,无论教学,还是做报告,学生提问问题的太少了。(赵河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