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科技博览 > 院士批国内科研习惯“原料输出”,呼吁建立中国学派
  • 院士批国内科研习惯“原料输出”,呼吁建立中国学派

    时间:2019-05-14  来源: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  作者: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

    来源 |科学网

    作者 |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国际科学界,无论按科研投入、学术队伍或者发表论文计算,中国都已经名列前茅。接下来的应该是量变到质变,成为创新强国;而学术上出现“中国学派”, 应该是质变的标志之一。

    真理只有一条,但通向真理的道路却不止一条。通过师承共事或者学术争论,学术界会形成不同风格、不同观点的团队或者团队群,这就成了学派,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法作出科学贡献。

    由于自然科学的国际性质,学派需要国际承认,靠国内宣传或者册封都是无效的。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基础研究突飞猛进,从追赶尾随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到了重新考虑战略布局,实现“转型”,“问鼎”学术引领层,也就是出现“中国学派”的时候。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我投了篇文稿给国际学报,一位匿名的评委认为此稿立题不妥:“你应该讨论区域问题,而不是全球问题”。

    这篇讨论“全球问题”的文稿,最后当然还是发表了,但这句话我永远不会忘记,而且猜得出这是谁。

    差不多与此同时,我在上海组织和海参崴海洋科学家的双边论坛,国外的领队在会下对我说:“哇,你们谈的都是美国大科学家才谈的大题目!”

    是啊,大题目为什么我们不能谈呢?以后,这双边论坛就没有再举行。

    确实,在我所从事的地球科学里,既有区域、甚至地方性的问题,又有全球性的问题。

    通常全球性成果着重创造性、理论性,含金量高;地方性成果或者为前者提供素材、验证结论,或者为当地应用所需,对创新的要求比较低。

    而这正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科学界的分野:前者输出“原料”,后者进行“深加工”,但发表的形式都是论文。

    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了“原料”输出,反正评奖升职,讲究的是论文数量,“原料”和“深加工”是不分的。

    假如我们追求的只是论文数量,那不妨就安心于“原料输出”,把“全球问题”、“大问题”留给发达国家。

    然而要做创新型科学,就不能只是输出原料。

    假如能够通过深加工提出创新观点,就可能形成自己的学派。

    科学创新要求有文化基础,青藏高原两边的东亚文化和欧洲文化,正是当今世界多种文化中的两大主流。

    现代科学产生在欧洲,占据着自然科学界的主导地位;而东亚文化的主体在中国,一旦也能成为科学创新的基地,也必然会产生出自己的学派。

    在各门基础学科中,地球科学是最具有地区性的,从而为学派的产生提供了特殊条件。

    人类认识世界都是从自己身边开始,地球科学产生在欧洲,不可避免地染有“欧洲中心论“的色彩,总是偏向于用欧洲发现的规律解释全球,而我们自己也长期以来习惯于奉欧洲为圭臬,与之不同的都算“例外”。

    拿我自己从事的海洋地质专业来说,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北大西洋,就被认为是海洋的标准。

    海洋如何产生是海洋地质头号的大问题,北大西洋海盆的张裂过程,就成为全球海洋盆地形成的榜样。世界上也只有北大西洋的研究最为深入,于是大家都相信这就是真理,但这种情况是可以变的。

    探索海洋盆地的形成,最直接的办法是在深海海底打钻井。

    最近几年,在南海三四千米的深海底,大洋钻探计划用六个多月打了12个站位的深井,取上来300多米海盆张裂时的岩浆岩,使得南海成为世界上深部研究最好的边缘海之一。

    可是其研究结果,却挑战了传统的认识:南海是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盆地,它的张裂机制和大西洋模型有着根本区别,南海不是个“小大西洋”。

    这次发现揭示了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不同,从而为形成新的观点准备了条件。

    如果中国的学术界能够抓住这类自然条件的特色进行深入研究,将新发现提升到理论高度,经过努力就有可能出现自己的学派。

    四十年前李约瑟问道:“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话至今值得回味。

    仔细分析起来,中国的古文化里确实含有不利于科学创新的成分,历史大浪淘沙的结果,现在中国在世界基础科学的舞台上处于被动地位。

    面对现实,当发现与前人所说不同时就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削足适履”,尽量去凑乎原有的模式;一种是根据新的发现,去完善、甚至去纠正前人的模式。后一类的成果当然不容易发表,因为评审人一般都不喜欢反对派。

    因此,还需要由管理层面出手,采取措施鼓励新观点、甚至新学派的出现。

    至于科学家个人,两百年来我们对西洋文明的态度经常摇摆,不是崇洋媚外,就是仇洋排外。这两者的根源其实都是对“外”并不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平起平坐,既不尾随紧跟,也不夜郎自大。

    别的学科我不敢说,中国的海洋地质起步很晚,离国际引领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放眼全球、起步足下,瞄准突破口、脚踏实地前进,才能实现中国梦、建立中国学派,决不要将标新立异与科学发展相混淆。

    这方面我国是有过教训的。

    改革开放初期,当国际上正在建立“板块学说”的时候,国内却关起门来,鼓吹“大地构造学派”的“百家争鸣”。

    这类现象今天当然不可能出现,但是当前国内评价系统贬值,“国际领先”的标签随意乱贴,还真要当心不要让历史重演。

    总之,华夏振兴既要有硬实力,又要有软实力。创造性文化是软实力的精髓,而在当代世界上,基础科学研究就是创新性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相信:在科学上只有建设独立发展能力,形成自己的学派,才会真正确立国际竞争力;在文化上只有将民族传统与先进科技相结合,而不单是重复先哲古训,才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