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科技博览 > 找准定位高职院校也能做好科研 补齐“科研短板”
  • 找准定位高职院校也能做好科研 补齐“科研短板”

    时间:2018-03-12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过国忠通讯员虞文武刘登明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江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常州机电学院)产教园,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循味望去,只见一台机器人伸展着横臂,正在一只直径约2米的不锈钢甑桶上,边摆动、边撒醅料。

    该校科研处处长张波告诉记者,这台价值120万元的酿酒智能装甑机器人,不仅可取代3—5名技术工人的劳动,还可精准测试出酒率和出酒品质。不久,将交付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说起高职院校如何开展产教深度融合,常州机电学院校长沈琳认为,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不是没有科研,只是侧重点不同。高职院校搞科研,一定要找准定位,创新思路,建好科研平台,建强科研团队,发挥专业优势,更接地气、实实在在为地方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这所学校正是由于在产教深度融合上寻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不但通过科研活动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更是呈现出科研反哺教学的喜人新景象。学校获评省重点专业群4个、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获得2017年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项。学校连续两年入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共建科研平台,破解“产教融合难”

    王云良是常州机电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教授。2015年,他带着物联网技术应用科研团队与常州市武进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数字化全成形经编装备及智能生产管理系统,改变了针织产品的传统生产模式,实现了纺织企业上下游生产环节的完整供应链无缝对接。其中,高效织造智能化经编生产线,荣获全国工商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吉林华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方圆,得知常州已有“智能工厂”的成功先例后,于2016年12月主动上门找到王教授,双方达成开展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合作。

    “这是吉林华邦为扩大高强共挤木塑材料产能,由欧洲向北美更大市场进军的大项目,计划总投资2.6亿元。我们已联合申报2017年技术改造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获批3200万元国家拨款。这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完成后,企业生产综合效率将提高30%,年增销售收入预计4.9亿元。”王云良说。

    一家地方高职院校,凭什么能够承接这些“顶天立地”的大项目?“这得益于我们学校探索出‘四方三层、内园外站、共建共赢’的产教深度融合办学模式。特别是依托多方共建科研平台,教师不仅可以结合项目做研究,而且遇到难题可以跨界交流探讨,能力水平明显提升。”沈琳说。

    沈琳介绍,“四方三层”,是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个方面,校企合作理事会、专门委员会与区域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三个层面,目前理事会已有205家成员单位;“内园外站”则是政行企校四方在校内共建的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以及在常州、无锡、苏州、南京、扬州、南通、武进、昆山建立的8个校企合作工作站。

    如今,在常州机电学院,通过政行企校共建的科研平台,已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2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9个、市级10个,形成了“多方位、立体化”的科研和技术服务体系。

    混编共建团队,补齐“科研短板”

    常州中进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端轻质轮椅,出口日本、欧洲等国家及地区。但是,由于轮椅骨架采用的是航空铝管材,人工焊接技术难度大、生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

    2014年,公司欲上焊接自动化生产线,以机器人代替人工焊接,但找了国内好多厂家都做不了。常州机电学院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科研团队了解到常州中进面临的难题后,立即与企业对接,联合开展电动轮椅及机器人自动焊接同步控制技术研究,并申获了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康复轮椅铝构件机器人3D协焊自动生产线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团队主任周斌,带领团队针对铝管材质特殊、焊接温度难以掌控,单台机器人不是焊穿就是焊不牢等,进行设计研究、工艺试验、编程改进等攻关,很快解决了机器人焊接生产技术难题,还研制成功了铝构件多机器人协焊自动生产线。

    “我们科研团队还与常州中进合作开发了轮椅水平状态动态平衡技术,成功研制出一款智能轮椅,既为康复轮椅向高端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使该公司成为中国高端康复器材生产的领跑企业。”张波说。

    蒋庆斌教授领头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科技创新团队,近五年主持和参与了国家及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10多项,完成了双臂工业机器人、远程控制消防车、自动化设备、智能化改造等横向科研课题10多项,发表了《大中型工业机器人手腕的设计》等论文50多篇,申请了一种AGV物流运载机器人等专利82件,授权发明专利25件。前不久,获评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类似这样“硬气”的科研团队,在常州机电学院现已有7个。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科研团队都是校企合作混编共建的,团队成员中既有学校不同专业的骨干教师,也有企业、研究所的科技精英,以及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对于高职学院来说,过去都是重教学、轻科研,致使人才培养往往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事实上,高职学院由于基础投入不足、缺乏高层次人才等,科研也一直是“短板”,在很大程度上也严重制约了学校专业学科水平的提升和转型发展。而常州机电学院着力通过开放合作,在教学、科研方面采取混编共建团队,有效补齐了科研“短板”,既培养出一支双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更推进了产教深度融合。

    依托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支撑,2011年以来,该校承担市级以上纵向项目430多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7件;完成横向项目670多项,到账科研服务经费9300余万元,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