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新闻 > ofo 越过山丘
  • ofo 越过山丘

    时间:2017-11-21  来源:PingWest品玩  作者:

    董驰与奥地利用户

    董驰与奥地利用户

    「ofo 共享的不是单车,而是生活方式」

    40 岁的意大利人安东尼就是被 ofo 模式所吸引之后,「一定要」加入 ofo 的外籍员工之一。

    安东尼第一次见到 ofo 是在中国的大街上,当时他正在中国一家环保企业工作。

    他至今无法忘记在中国大街上看到共享单车时的那种震惊,尽管当时无论是 ofo 还是摩拜都还没有在城市里形成气候,但安东尼知道「共享单车」这个概念绝对会在未来改变上百万人的生活和城市的交通生态。

    2 年前,安东尼把一辆 ofo 停在他北京的家门口,向他的妻子和父亲介绍共享单车这种全新的概念。在那个时候,共享单车还不是那么随处可见,安东尼当天还花了一些功夫。

    但当他十分快捷的解锁那辆 ofo 骑行了一段然后再把车锁上之后,他的妻子和父亲都十分惊讶。尤其是他的妻子,作为一个中国人,她完全不知道在北京这座城市已经有这样一项共享计划正在启动。

    ofo 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不仅得益于共享单车本身就是一种任何人都能理解的理念,而且还归功于 ofo 的海外化战略在内部其实和进入城市是同一时间起步。

    这并不只是一种空谈的战略,而是直接体现在产品层面上——ofo 在校园外的第一版 App 上线时就支持使用护照注册,而不只是用中国居民身份证来验证身份。

    这也是安东尼这样生活在北京的「老外」会先注意到 ofo 才会注意其它共享单车的原因。

    2 年后,共享单车在中国已经变成了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地铁和目的地之间移动时用它,在上下班的时候用它,在出去玩的时候用它,在打不到车和堵车的时候也用它。

    安东尼证实了自己的预言,也如愿以偿的加入了 ofo 作为其在意大利的地区负责人。

    不过,在安东尼加入 ofo 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波折,由于 ofo 的海外战略在今年刚刚起步,一开始并没有将意大利作为第一批的城市进行拓展。安东尼通过 Linkedin 找到当时 ofo 的欧洲负责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轰炸式」沟通,才终于说服了 ofo 意大利是一个一旦准备就绪就可以爆发式成长的市场。

    除了说服 ofo 进入意大利市场,安东尼还在自己的意大利好友中为 ofo 物色人才。目前,ofo 已经有 8 名意大利员工。安东尼为 ofo 招募员工的第一原则是认可 ofo 所奉行的分享理念,并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感到骄傲。

    安东尼说「ofo 对于我,已经不只是一份工作。ofo 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我接触到了一种新的概念: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分享的行为。」

    第一次使用 ofo 的国外用户

    第一次使用 ofo 的国外用户

    让 ofo 成为来自东方的标志

    马松玲如今已经回到 ofo 在北京的总部,作为 ofo 的第一批海外 Launcher,她目前负责海外业务的知识系统搭建和培训,把她的成功经验分享给更多的 ofo 人。

    这些人中既有 ofo 外派的中国员工,也有 ofo 在全球各地招募的海外员工。在马松玲曾经工作过的新加坡市场,目前就有 40 多名新加坡籍员工。在董驰所辖的奥地利和捷克市场,也有半数以上的员工来自本地。

    ofo 的国际化与中国的许多其他互联网公司的国际化很不一样,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是个独立的市场外国的公司不好进来,中国的公司不好出去。但其实这往往是双方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外国公司发布了中文产品就叫进入中国市场么?中国公司发布了英文版就叫国际化了么?

    与纯互联网公司不同,ofo 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家线下公司,在国家化的过程中除了要面对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时遇到的语言、推广、支付等问题之外,还要解决生产、物流、硬件产品和线下生产的合规。

    ofo 的供应链目前分为三大区块,美洲、亚太和欧洲,ofo 几乎在每个地区都已经和当地最大最有优势的自行车供应商达成了合作,「ofo 整合了全世界的自行车供应链」这种说法在吴嫺君看来并不夸张。

    「其实在过去 20 年美国是没有自行车生产厂的,直到 3 年前美国的一家自行车经销商觉得这个事情可以做,美国才有了自行车产业。」

    吴嫺君谈到这家生产厂是著名的美国自行车公司 BCA,这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专注于自行车生产制造的美国企业,在 1991 年因为成本原因关闭了美国本土的最后一个车厂。2016 年,BCA 美国工厂重新开张。

    「国内一般一条自行车喷涂线的成本是 60 万人民币,BCA 的一条喷涂线成本就 350 万美元。BMW 也使用它们的喷涂线,全环保,零人工,厂区的走线、管道都特别整齐,全自动化的工作流程也让整个工厂特别现代化。我到他们的厂子一看,就决定 ofo 在北美要和这个厂商合作。」

    当然,对于 BCA 工厂来说,能接下 ofo 在北美的订单也让其重建美国自信车工业有了更大的信心。

    截止到 10 月 23 日,ofo 已经入驻了海外 17 个国家,并且国际化的速度还在加快。ofo 之所以能够更快的进入海外市场,其中一条秘诀是 ofo 并非是「侵略式」或「破坏式」的进入任何一个市场。

    在当地建厂、使用当地物流供应、雇佣当地员工,ofo 共享的并不只是单车,还有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ofo 也不再是一家出海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而逐渐成为一家真正的跨国企业。

    戴威曾在内部和一位员工说,他从小生长在安徽宣城,那个城市直到近几年才有了第一家麦当劳。

    当他第一次上大学,第一次去海外的时候,才意识到麦当劳并不仅仅是一个快餐,那个金拱门背后代表着一个普世的品牌甚至是一种现代文明的标志。

    那时,他有了一个梦想——希望中国也能有这样一个品牌和标志,它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它的产品受到不同人种、肤色和年龄的喜爱,它的商业模式为每一个地区都带来共同利益。

    现在,因为这个梦想成为了所有 ofo 人以及 ofo 海外合作伙伴的共同梦想,ofo 距离这个目标更近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