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新闻 > 一个日活超过20%的“社交产品”,我是如何用微信运营的
  • 一个日活超过20%的“社交产品”,我是如何用微信运营的

    时间:2017-11-23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

    一开始我们提出了 300 多个名字,但是因为我们伟大的设计师老板(就是本文头图中那个与被CCTV采访的男人)提出要用一个熟悉的词语来命名产品,并提出麋鹿这个有趣的“四不像动物”。经过百度百科一查,我们惊讶地发现百度百科上是这样描述麋鹿的习性的:“雄性麋鹿之间为争夺配偶的角斗也相对温和,没有激烈的冲撞和大范围的移动,角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 10 分钟,失败者只是掉头走开,胜利者不再追斗”。

    这真是命中注定的暗合,这个动物的习性非常像我们产品的特征。于是我们果断确定了这个新名字。

    而后,经过敏捷开发,我们上线了APP,并将微信上的用户逐渐导流到APP内。

    于是问题来了。新增去哪找?你会发现,我们在微信上运营2- 3 个月却只获得了 1500 人左右,这个增长其实是比较低的。其来源主要是运营方式促使用户自发传播,但是由于传播基数小,传播时无法简单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小创业公司也没有充足的经费投放大量渠道,因此,增长很乏力。上了APP以后,这种弊病就更加明显。

    并且,作为一个年轻的产品人,我们傲娇地将APP设定为“需要申请才能注册”,用户进入APP需要回答我们设置好的话题,通过运营审核才可以完成注册进入APP,因为那时要要觉得,这个产品的体验本身是决定与同一个群里的人是否在一个层面上思考表达,如果你让一个小学生和一个博士生讨论话题,是会产生明显的相斥力的。利弊驱逐良币也是时间问题。所以这个“自杀”性设置现在我也说不清到底是好是坏。

    (最右侧为用户长文感谢图)

    因为增长的核心问题,麋鹿最后die。麋鹿宣布停运的时候,大量用户发文表示感谢和不舍,也最后对我们的认可,至今甚为感激。

    以此文感谢麋鹿er们和团队的伙伴们!

    作者:要要,微信公众号:yaoyaobiji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