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新闻 > 李善友:你与高手的距离,并非只差了一万小时练习
  • 李善友:你与高手的距离,并非只差了一万小时练习

    时间:2017-06-19  来源:鸟哥笔记  作者:

    《刻意学习》这本书告诉我们,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之间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是否掌握了套路。

    什么是套路?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都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

    举几个例子。

    比如婚姻专家。顶级的婚姻专家只需要15分钟,就能看出一对夫妻未来是否幸福。他们靠的不是经验,而是套路:他们会集中判断夫妻间是否存在一方鄙视对方的现象。

    婚姻中最大的杀手是成长不同步,一旦夫妻间存在了鄙视关系,就很难有长久的幸福了。这里插一句,所以我们混沌大学的同学一定要两口子一起听课,共同学习,以免影响婚姻和睦。

    再比如团队咨询专家,他们如何快速判断一个团队的合作质量呢?他们的套路是组织团队讨论,观察团队成员的发言是否平均。如果不平均,那么这个团队一定存在沟通障碍。

    再比如棋手,研究发现专业棋手只把很少的时间花在比赛上,而把绝大多数时间用在背棋谱和定式上。

    棋谱是专业棋手的套路,算法是码农的套路,案例是律师的套路,公式是数学家的套路,而定律是科学家的套路。

    我很喜爱的作家万维钢在他的著作《万万没想到》里就有这样一句话:对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高低在于掌握的套路的多少。

    我和罗辑思维的CEO脱不花交流时,她说过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她说罗辑思维是一家有理论癖好的团队,不管做了什么成功的探索,都要试图去总结它背后的道理。

    我觉得,掌握套路,这是罗辑思维能够从大量依靠天赋成功的自媒体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成功=核心算法(套路)*大量重复动作。

    于是,我们就能够定义失败了,同时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行业老手,专业技能非常娴熟,人生却不过尔尔,并没有绽放太多光彩?

    我曾经和京东商城的首席战略官廖建文聊过一个问题:有什么样工作习惯的人没啥前途。

    他给我的答案让我很吃惊。他说,习惯严格按照每天、每月To-Do List(计划表)生活的人没啥前途。

    为什么呢?

    他说这样的人是“chicken head”,就是这种人活得像小鸡啄食一样,不断地点头点头点头,脑子里只有“去做去做去做”,但只是机械重复日常工作。一生一世重复,绝无建立新知识的可能,再无进步。

    所以,我们的人生一定要不断冲出技能的舒适区,跳入更有挑战的伸展区。要建立自己认知世界的结构,要不断追问事物背后的道理,而不要做舒适区里炫技的小猴子。

    Question3

    刻意练习怎么练?

    ◆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发现或创建事物背后的思维模型。

    ◆ 找到套路不是终点,你还要反复练习把这个套路“内置”到你的脑子中去。

    ◆ 找到好教练,做及时反馈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到了“刻意练习”这个概念,也知道了专业高手和业余选手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掌握套路。

    那么套路怎么练呢?

    这里我要介绍一个人,他叫李叫兽。这个李叫兽不是我这个李教授啊,我是白天的教授。

    李叫兽叫李靖,90后,20多岁的年轻人,公司被百度花一个亿收购了,他成了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

    他是一个理论控,也是一个刻意练习控。他说他从小就坚信一个事儿:任何事物背后必有道理。

    他还上中学的时候,学校里男生间经常打架。李叫兽为了不挨打,就研究了打架这个事儿背后的道理,他最后总结出打架的套路是:用坚硬打击柔软。

    大家看,这个道理简直太有道理了,是吧?你们别笑,你看他怎么做。他运用这个道理,开始研究人身体哪里柔软,如何打击,并加以刻意练习。3个月后,他成了学校里谁也不敢惹的第一高手。

    所以,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发现或创建事物背后的方法论。

    我最尊敬的大师查理·芒格称它为思维模型。

    芒格的《穷查理宝典》我认真精读过不下5遍,最开始我觉得它是投资故事,读到最后,我认为这是一本关于刻意练习的课本,而芒格则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芒格说,他一生读书,总结了100多个思维模型,而其中最常用的有20多个。这些思维模型是指引他投资走向成功的瑰宝。

    我们这次两天的大课上,我将给大家详细讲述其中的几个模型。

    那么怎么建立你自己的思维模型呢?这个我们后面会讨论。

    刻意练习的第二步是反复练习。

    李叫兽说,他在掌握了一个“道理”之后,就会反复努力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理论还可以解释其它什么现象?

    第二,我的哪些行为可以用这个理论改造?

    学以致用才是有效学习。找到套路不是终点,你还要把这个套路“内置”到你的脑子中去。

    正如我们前面在“人人都是掘地蜂”时讲过的,我们人类做出理性决策大量是对既有思维方式的自发式反应,翻译一下,就是我们经常做的事情是“自圆其说”、“自我证明”。

    打一个比方。你在面试的时候,发现应试者是一个大眼睛的美女,你几乎第一秒就喜欢她、想聘请她了。那么,面试剩下的一个小时,你在做什么?证明她适合这份工作嘛。

    所以,高手所做的,就是把正确的套路,通过反复、刻意、长期的练习,内置到大脑中去。

    脑科学研究证明,如果经常通过刻意的思维训练激发某几个神经元,最终这几个神经元会连在一起,成为一种脑结构。

    这就是刻意练习的生理基础。这个时候我们是真的能说,一项能力“长”在了我们的大脑中了。

    刻意练习的第三步,是及时反馈。

    即使你已经在有意识地反复刻意练习,你仍需要一个教练对你的练习进行及时反馈。

    任何一个人都看不清自己,如同你永远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从地上站起来。

    为什么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球运动员、高尔夫运动员、象棋运动员,都需要教练?他们自身的水平不是足够高了吗?

    这就是教练的好处了,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帮你认清自己。在刻意练习中,在有及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可以非常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

    作为一家专注于创新教育的互联网大学,上面这三点就是混沌大学的初衷。未来,我们将提供的是每年50堂课,50个思维模型,50场刻意练习,50位顶级的创新教练。

    帮助你从一个业余的创新者,变成一个职业的创新家。

    Question4

    你是不是一个“识字的文盲”,已经沉淀在时代的底部?

    ◆ 第一性原理,是探究创新最坚实的基础思维模型。

    ◆ 建立第一性原理的捷径,是学习芒格,建立基于硬科学的“多元思维模型”。

    ◆ 硬科学将成为未来的“元认知”,没有“元认知”的人,将成为“识字的文盲”。

    ◆ 拥有“元认知”的人,会具备更强的破局能力,成为一个真正的很厉害的人。

    创新总是快速流变的,那么它背后不变的东西到底有哪些?要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需要一个特别可靠而坚实的基础思维模型作为抓手,去和大家一起刻意练习。

    这个思维模型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个系统,在剥离了具体的表象之后,都存在着一个不能被删除或违反的逻辑基点,这是整个系统存在的前提,它就是“第一性原理”。

    而芒格有一句话是第一性原理在商业界的化身:“在商界有一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准则,它分成两步:第一步,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我在明天的课程中,将详细讲述芒格和巴菲特如何坚定使用第一性原理从事投资。

    今天的课我们是理论建模,所以我想谈谈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就是建立在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上的。但这个可以作为“第一性原理”的公理,是很难找的。

    我给各位一个捷径,就是学习芒格,建立“多元思维模型”——将跨学科的重要理论作为你的前提,没有跨学科的学习是不可能找到第一性原理的。

    现在的现实是,大多数人毕业后就不再学习跨学科理论,停止了基础学科的学习。但等你进入到行业中,就会将所有看到的东西往自己既有的认知模型上去套。

    如果你的大脑中只有一个思维模型,你的视野是狭隘的,所以你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你的模型为止。就像一个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到的全世界都是钉子。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锤子综合症”。

    获得更多的跨学科“公理”,需要大量的阅读。

    你需要大量学习硬科学:数学、物理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把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融会贯通。

    我认为在今天这个创新爆发的时代,硬科学的基础思维模型已经成为了“元认知”,不了解这些“元认知”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识字的文盲”。

    你可能会觉得这很难,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每个学科最底层的思维模型也就那么几个。

    讲真,后面我是否能开一门课叫“关于创新的跨学科思维模型大全”呢?

    当有一天你真的把几个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联合起来了,你就能得到一个叫lollapalooza效应的东西,就像物理学里面的临界点效应,你会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

    怎么不一样?

    你将拥有破局能力。你能够击透工作的本质,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人类中的绝大多数是注定一生无法养成破局能力的。为什么?因为它需要你跳出舒适区,不断学习。它很难。

    越聪明的人,往往越无法养成这样的能力。他们宁愿去花精力自圆其说,去骂同事、骂老板,而不愿意自我精进。

    这样的人注定要一生在低水平重复中度过。

    *本文根据李善友教授6月17日在混沌大学的课程内容整理而成,有删节,约为课程内容的1/20。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留言,我们会及时回复。

    作者:李善友

    来源:混沌大学

    本文为作者授权鸟哥笔记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来源。

    注:相关网站建设技巧阅读请移步到建站教程频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