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新闻 > 当高考不再是唯一出路时,创业可能是最后的阶层上升通道
  • 当高考不再是唯一出路时,创业可能是最后的阶层上升通道

    时间:2017-06-07  来源:快刀三侠  作者:

    当高考不再是唯一出路时,创业可能是最后的阶层上升通道

    市场经济改革之前,阶层上升通道主要依靠高考,当高考不再是唯一出路时,创业是最后的阶层上升通道。

    来源|腾讯大家、华商韬略,快刀三侠略有改动

    文|左志坚迟玉德

    六月的七、八号,这两天既不是传统佳节也并非什么历史纪念日,但是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却是个十分特殊的日子。在中国现有升学制度下,高考似乎或多或少与个人甚至家庭命运捆绑在一起。

    21

    但伴随时代的发展,种种现象似乎表明,高考促进社会成员的升迁性社会流动的功能减弱了,高层次的教育并不必然带来好的收入和职业地位。“高考改变命运”的口号不再像过去那么令人信服。

    某报曾在几年前致高考毕业生中写道:“从书本走向社会,从记诵教条走向活色生香的现实,你不妨多问几次:这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根源在哪里?多问为什么,这便是人格独立的起点与途径。”

    他们虽然被名校拒之门外,但是没有放弃倾听时代的脉搏,所以在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行业崛起的时候,先于他人找到机会。程维、王兴和张一鸣,这三位年轻人创办的滴滴、美团、今日头条,恰恰是这拨移动互联网热潮中最大的三个赢家。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即创业是最后的阶层上升通道。这一观点也为数据所证实。

    根据最新的海银财富与胡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白皮书》的调研,目前国内个人可投资资产 1 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已超 100 万人,全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 112 万亿元人民币。这其中,企业主占了一大半。

    其他高净值人口包括,投资者(房产、股票)、企业金领。但社会阶层不仅考虑财富规模,还要看社会资源和社会声望,考虑到这两个因素,创业几乎成了逆袭的唯一通道。

    ●●●

    1978 年、 1992 年、 2001 年

    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之前,国人的阶层上升通道和传统社会差不多,主要是依靠高考。

    自隋炀帝在大业三年( 607 年),开科取士,到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废除科举,千百年来,底层社会与帝国庙堂之间,始终有着读书这样一个上升阶梯,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活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905 年废除科举之后仅 6 年,满清即宣告崩溃,史家历来有一观点,认为光绪废除了青年精英的“中国梦”,将士子与士绅推向了革命,加速了封建王朝的衰竭。

    辛亥之后,国民党大佬胡汉民就说过,“如果科举不废,谁还来革命!” 事实上只要社会还给精英留有出路,按照正常的人性来计算,没有人会愿意去做刀口舔血的革命生意。

    此后中国在内忧外患下饱经沧桑,一直到 1977 年邓小平 20 分钟内决定恢复高考,此后数十年间,社会活力有目共睹,无数底层青年有了翻身的机会。

    如今福布斯富豪榜中的财富精英,如王健林、许家印之辈,都是在 1978 年参加高考,完成了人生的关键一跃,如今长期盘踞于各类富豪榜的前十。

    1992 年,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更是开放了自由竞争的空间,在传统仕途之外,给与青年精英一条高耸入云的上升阶梯。

    这个时期的创业热潮,丝毫不亚于今天,高级公务员下海者比比皆是,统计说 1992 年辞官下海者凡 12 万人,社会价值观是“最优秀的人应该从商”。以致现在企业家群落中,有“ 92 派”之谓,一大批政治精英在上升空间受挫之后,在商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在民间,则有浙江草根商人自成一脉,偏安于京师千里之外,上承数千年民间商帮基因,下接经济改革带来的消费红利,很快在消费品、轻工、外贸领域占据潮头,以宗庆后为代表的这脉商人,纯粹以草根起家至今依然是各类富豪榜的主力。

    2001 年则是又一个新的分水岭。两件大事决定了财富的流向,以及今天各路精英的命运。

    其一是中国入世,经济腾飞;其二是互联网开始流行。

    一方面,入世带来的经济效应让上一波完成原始积累的富豪,财富飞速增值,而在这个食物链的下游,也有无数国人尝到了财富自由的滋味。

    另一方面,互联网造就了张朝阳、丁磊这些新贵,互联网开始发芽,并逐渐侵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们随后爆发,BAT霸业初成。

    ●●●

    2008 年、 2012 年

    事情在 2008 年之后起了很大的变化,无数的屌丝青年突然发现,逆袭越来越难。

    起跑

    这一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走到了一个拐点,整个经济领域都缺乏新引擎。

    民间经济的活力开始下降,外企和小型民企日子越过越紧,风光不再。

    我身边的社会精英,则在房贷、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的压力之下,结结实实感受到生活之重。

    更要命的是,职场上留给刚毕业小鲜肉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原因也很简单,起点已经明显不再公平。

    这一代年轻人遇到的新问题就在于,他们的父辈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浮沉,已经进入了不同阶层,当子女辈进入职场之后,父荫和家族的提携,直接决定了自己在职场中的起点和未来。拼爹已经不是公务部门的个别现象,而是泛滥至外企和民企的普遍现象。

    换而言之,普遍存在的起点不公平,使得高考(科举),已经不再是阶层流通的显性通道。

    实话实说, 2008 年之后毕业的大学生是很苦逼的。一方面,北上广深的房价高企,很难想象这些年轻人能够靠自己的工资解决房贷;另一方面,缺乏上升的想象空间,也会让年轻人觉得比较苦闷,没有盼头。

    以致到 2012 年,一个名叫“屌丝”的网络脏词席卷中国,这当然是一种自嘲,承认自己无力回天,认命式自娱,回应这个缺乏光荣与梦想的时代。

    很多年以后,我们回顾2012,会发现无数公司在这一年奠定了自己的霸业。无论是滴滴、美团、今日头条,还是雷军的小米,都是在这一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这一轮的财富效应或曰“风口”,屌丝们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前方看到了一丝亮色。

    当高考不再成为唯一的阶层上升通道时,另一道大门被打开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通道,是一个纯粹市场化,起点也很公平的崭新阶梯。

    ●●●

    就像高考一样,勤奋是创业的前提

    勤奋怎么可能无用。无论是企业家还是中产,哪个阶层不是勤勤恳恳,而对于底层,勤奋更是最后的资本,如果将之抛弃,就真得认命了。

    1.webp

    所谓“勤奋无用”无非指一个人努力了半天,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时候,当事人应该首先检讨自己的方法,看自己是不是在蛮干,如果是在蛮干,再努力也不会成功。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后说根本就不该走路。

    再者,宣扬“底层只能认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因为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的预言往往会成真。一个人如果认定自己这辈子属于底层,他将从此自暴自弃,一定会成为底层,甚至将这种心态传染给子女,从而世代贫穷。

    而一个底层青年如果认定自己不属于底层,他就会想办法脱离底层,只要能找到正确方法,他一定能脱离底层,实现阶级跨越。

    宗庆后出身于一个南京国民政府的小职员家庭,中考时因“家庭成分”不好无法报考师范学校,从此在杭州的大街小巷卖煮红薯和爆米花。但宗庆后始终不认为自己命该如此, 1987 年, 42 岁的他承包了一家严重亏损的校办企业,之后努力经营,建立了娃哈哈集团,并三度成为“中国首富”。

    这样的故事非常普遍。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小时候家里很穷, 14 岁辍学放牛, 15 岁跟着父亲卖水果、贩烟丝,是一个苦闷的底层青年。但他不认命,四处寻找机会,并勇于行动,结果到 1975 年就积累了 6 万多元,那时候连“文革”都没有结束!改革开放后,他又创立福耀集团,生产出享誉世界的汽车玻璃。截至 2016 年底,他累计交税 127 亿元,捐款高达 80 亿元。

    像宗庆后、曹德旺这样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逆袭成功的创业者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代都有。有种观念认为改革开放前 30 年是逆袭的好时候,现在留给底层的创业机会已经很少了,而事实是,现在的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都比前 30 年更好,更有利于创业。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贫穷面前表现得颓废和软弱。

    ●●●

    创业就是把人证券化

    如今,创业成为一个全民现象,于是在认知上也出现了极端现象。

    一种是年轻人容易把创业想象成暴富的捷径,看到无数的财富神话之后,总觉得自己也是不可一世,各种咖啡馆都能听到估值、VC这些江湖黑话,而实际上第一次创业的成功率不会超过10%。

    一种是老人心态总觉得创业就是不靠谱,还是在大公司呆着安心,却忽视了今天的安全区就是明天的危险区,温水煮青蛙的心态,会导致在信息和产业快速迭代的今天,个人很快就会失去竞争力。

    实际上,做成一家百亿美金的上市公司,永远是运气成分居多。但如今在传统经济见顶,新经济和产业升级机会层出不穷的年代里,机会仍然相当之多。

    就我个人的理解,创业的本质是投资自己,把创业者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人脉资源证券化。在创业公司股权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之后,创业者的个人财务问题会很容易解决,这比在大公司打工带来的收益要高得多。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