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万象 > 柴达木戈壁荒滩上编织的“绿色梦”
  • 柴达木戈壁荒滩上编织的“绿色梦”

    时间:2017-07-11  来源:  作者:
    柴达木戈壁荒滩上编织的“绿色梦”图为都兰县夏日哈地区成片的乌柳和青杨迎风摇曳。 韩玮玮 摄

    中新网青海都兰7月11日电 题:柴达木戈壁荒滩上编织的“绿色梦”

    作者 孙睿 张庆 郭曲太

    盛夏时节,驱车沿109国道进入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夏日哈地区,放眼路两边,成片的乌柳和青杨迎风摇曳,道路两旁长满了低矮的灌木和郁郁葱葱的青草,远处的山脉连绵起伏,和眼前成片的绿相互映衬。“看,现在的戈壁荒滩绿树成荫,充满了无限生机。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呢。”都兰县林场厂长才让扎西11日告诉记者。

    才让扎西从小就生活在都兰县夏日哈镇河北村,在林业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说起20年前这片戈壁的生态环境时,他摇摇头说,“小的时候最大的印象就是这里气候恶劣,条件差,每年春天一刮风,漫天黄沙遮天蔽日,风大的时候流沙滞积在109国道上,沙堆常常能阻断交通,严重影响交通安全,整个春天养路工人们都开着装载机清理路面。近年来,政府特别重视生态环保工作,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植树造林,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再也没听说过沙堆阻碍路面的事了,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林业局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

    如今,记者站在夏日哈镇沙珠玉村和下塔拉村的北沙窝高处眺望沙丘,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景象。极目望去,远处的树木绿叶招展,一直延伸到远方的沙丘,林带与青草为伴,以沙丘为敌,“锁住”黄沙侵入的脚步。

    对于生活在柴达木盆地的人来说,在戈壁滩上种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娃还难。对于都兰县林业工作人员来说,种活几百万棵树更是一项挑战。每年春天是他们最忙的季节,运树苗、引水、栽树,大家早出晚归地忙碌着。初夏来临,沙丘上种植的树苗吐出了嫩嫩的新芽,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图为种植在戈壁滩上的乌柳和青杨。 韩玮玮 摄图为种植在戈壁滩上的乌柳和青杨。 韩玮玮 摄

    “戈壁滩风大、土壤条件差,再加上严重缺水,植树难度特别大。每年植树期间,县林业部门全体职工每天都在沙窝里忙绿,这边植树期短、战线长,尤其是往两三公里远的沙窝里运树苗更是一件困难的事,车辆进不去,只能靠人背或雇佣当地群众的骆驼把树苗驮进去。”才让扎西说,春天植树,夏天浇水,冬天管护,付出的辛劳常人无法想象……

    20年过去,才让扎西的额头布满了皱纹,手上的老茧脱了一层又一层,是心中“绿色梦”让他走到了今天。才让扎西的妻子祁海玲说:“我们家扎西照管这些树,比照管自家的孩子还操心,每天都要看一遍。”

    50多岁的海文思也是夏日哈镇下塔拉村村民,5岁时随着父母从海东市乐都区迁居到下塔拉村。回想往事,他指着下塔拉村北边的山梁说:“过去这些地方根本没有树,全是沙丘,刮起大风,沙子都能吹进屋里。这里干旱少雨,常年刮风,我们每天都要清理落在窗台上的沙土,有时候出门一个星期,回家后沙子都能没过人的脚踝,那时候特别想念乐都老家。现在不一样了,政府每年组织种树,这边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以前的沙丘被绿色包围,沙地绿树成林。树多了,气候也比以前好了,雨水也多了。没了黄沙的侵蚀,院子里可以种出新鲜的蔬菜了,我感觉现在这边真的好。”

    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县,2011年至2015年,国家共下达都兰县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8962公顷,累计争取林业生态建设资金2.84亿元,生态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形成了全民参与、全社会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通过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五年来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面积增加了约7.45万公顷,县域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4.04%提高到2015年的5.07%,增加了1.03个百分点,沙化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生活在柴达木盆地的群众似乎比其他地区的群众更能感受到自然与他们生活休戚与共的关系,因此对自然的保护就更为重视,这里的人们一代代编织着“绿色梦”,他们坚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继续守望这片绿色,让自己的梦想在沙窝地上不断延伸……(完)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