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万象 > 学彝语刺彝绣 深港少年浸润彝族文化
  • 学彝语刺彝绣 深港少年浸润彝族文化

    时间:2017-09-25  来源:  作者:

    中新社四川西昌9月24日电 (夏守智)“孜莫格尼”“卡沙沙”,香港王锦辉小学五年级学生汪晓伽学会了用彝语表达吉祥安康的祝福和感谢。作为深港青少年彝族文化研习营里年龄最小的成员,这是她第一次到凉山州。

    除了学彝语,参观凉山贾佳彝族传统服饰展览馆也勾起了汪晓伽的兴趣。“我很喜欢少数民族的衣服和裙子,它们都五彩斑斓的。”听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贾佳子则讲述彝族服饰的发展和特色时,她总是聚精会神。

    资料图: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正在对彝族服装进行刺绣。邹立杨 摄资料图: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正在对彝族服装进行刺绣。邹立杨 摄

    为了让深圳和香港的青少年深入感受彝族服饰文化的魅力,贾佳子则还安排同学们学刺彝族香囊。之前从没动过针线的汪晓伽按照老师教的步骤,完成了寓意吉祥的彝族香囊。“我想回去后把它送给妈妈。”汪晓伽对这个自己动手完成的礼物很有信心。

    来自香港王锦辉中学的初二学生曾煦怡也要把自己制作的香囊送给妈妈。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参加少数民族文化研习活动。此前,她还曾到云南丽江,探访纳西族文化。为什么对少数民族文化如此有兴趣,曾煦怡说:“少数民族的语言、服装和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很想了解它们。”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彝族历史上的等级制度。”就读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初三的彭欣阳表示,参观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后,自己被彝族的历史吸引。提到制作香囊,彭欣阳略显羞涩,“我的手艺太差,做出的成品不太好看。”但她说,在贾佳子则身上感受到了“工匠精神”。她和同学专门为此次研习活动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回深圳后也将写心得体会,希望能把对彝族文化的所思所感传递给更多人。

    作为本次活动的指导老师,西昌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俄木沙马为深港中小学生举办了彝族文化艺术讲座。他对记者说,这样的文化研习活动很有意义,未来提到凉山州和彝族文化,这些学生将不再陌生。(完)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