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抗洪死角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抗洪死角

    时间:2017-07-03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王琳

    文丨特约评论员 王琳

    受近日持续强降雨影响,湖南、广西、江西、湖北、安徽等地有60多条河流2日发生超警以上水位洪水,其中湖南沅江中游、资水,广西桂江上游等地有16条河流先后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湘江下游发生超历史水位洪水。

    作为传统媒体标准的报道,这些信息及时而准确,但与社交媒体上不断刷屏的洪灾现场照片相比,还是后者得到了更多的转发和关注。

    我童年在湖南南方长大,雨季“涨大水”就象四季轮回一样自然。不一样的是,这次的“大水”似乎来得更猛一些。和新闻界的一些朋友聊天,他们对南方洪灾的了解,多数停留在传统媒体在网络舆论场上的推送。

    比如从空中俯瞰被洪水贯穿的橘子洲,视觉冲击力就相当强,被转发也最多。但对航拍橘子洲的网络围观,更象是在看一处难得一遇的风景。洪灾中惨烈的真实,守望相助的感动,很大程度上被“看海”的戏谑给消解了。

    基于熟人社区的微信朋友圈在洪灾中的信息传播,比其他媒体更活跃,也更切中现实。我的朋友圈中就有不少洪灾的现场图片。这也是两个舆论场:一些人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圈内持续对政府的救灾提出批评,但事实上,政府也在不断地发布救灾的消息。比如:

    鉴于目前雨水情况和汛情情况,根据《长沙市防汛应急预案》,长沙市应急委决定:自7月2日17时起在全市范围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自入汛以来,这是长沙市首次启动防汛最高级别应急响应。

    政府拥有众多传播渠道与手段,相应的这种“最高级别应急响应”也能迅速传递给市民。当洪灾来临时,它首先考验的就是政府部门的预警能力和应对能力。

    南方持续降雨已有一段时间,实时监测、防汛预警也应是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相信这些监测和预警都没有缺位。移动互联网上的用户,也都能方便地获取各类抗灾信息。当我们被各色“长沙告急”的信息刷屏时,应当说长沙城虽有“危”但并不“险”,城区里丰富的公共资源,满足市民基础的防讯救灾并不致紧张。

    问题更多的还是抗灾能力不足的农村和乡镇。对于抗灾来说,绝不应止于保住多数、保住城市就好了,而更应“一个都不能少”。当城里的知识分子已经在反思“楼与水争地”的城市规划与发展问题时,乡村空巢中的留守老人和儿童还面临着谁来给他们预警、谁来判断并通知他们是否该撤离等最基础的问题。

    哪怕中国绝大多数人都上了网,还有小部分线下遗民,也还有洪灾致通讯网络电力等断等特殊情况,这时仍然需要借助于政府强大的基层组织,以敲锣、击鼓、吹哨、喇叭喊话甚至逐户敲门等传统方式,来确保预警和防讯信息及时准确传达到每村每户,甚至每一个家庭成员。消除信息孤岛,已是安全救灾的前提和基础。

    防灾做得好,救灾自然轻松。“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防”和“救”的关键都是信息死角处。各级政府现在都不缺少各色救灾应急预案,文本上的防汛工作责任制等也都经得起检查。但只有在真正的灾难降临时,才是这些文本的大考。

    重点区域、重要设施、重大工程都要有人值守,各类水库塘坝、地势低洼地段、易发生山体滑坡地段、重点堤坝河洪道,都要有专人不间断巡查。这些关键地点,以及救灾能力薄弱的地区和人员,才是防讯救灾工作的重点,也本应是舆论场上大家关注的焦点。

    各大新闻APP里间或能看到的“夏季到XX来看海”,绝不是什么“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浅薄的戏谑很容易在舆论场上掩盖了洪水的真相,并形成救灾的死角。网民可以围观城里的“海景”,职能部门绝不能掉以轻心。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