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格斗孤儿”被解救之后,怎么办
  • “格斗孤儿”被解救之后,怎么办

    时间:2017-07-27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熊文

    文丨凤凰网评论员 熊文

    如果说北上广白领的焦虑是城市新闻的“金山”,那么凉山的儿童命运当属农村新闻的“富矿”。

    近日,一段关于“格斗孤儿”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再度将四川大凉山拉入聚光灯下。视频中两名小男孩正在进行激烈的搏击比赛。据视频介绍,两名小男孩今年只有14岁,均是孤儿,目前被成都一家格斗俱乐部“收养”。

    媒体的介入很快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当地公安部门已经介入调查,民政部门会根据调查结果再确定进一步救助措施,当地教育部门介入调查后决定将安排他们重返校园。对于其他地方而言,地方政府这些措施可谓人心所向,对于凉山,解救却出现了争议。

    有媒体针对此事做了一个调查,从媒体公布“格斗孤儿回家会更好吗?”的投票结果看,受调查的多数网友却不赞成回家。这并非网友铁石心肠,也并不是网友认同社会达尔文主义,他们只是从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被解救或许不是这些孩子最佳的选择。因为凉山的孩童的命运,一直在复刻。

    在报道中,有孩子是如此表示的:“这边有牛肉、鸡蛋,在老家的时候只有洋芋。如果回到家里,有可能干苦活,或者去打工。”如果孤儿不想吃洋芋,能让他们留下来吃牛肉吗?绝大部分人内心的戒律要求自己选择“不可以”。

    然而人的纠结就在于此,内心的戒律让公众不忍心看到这些“格斗孤儿”的生活,但现实的残酷又让公众不忍心看他们继续忍受贫穷的煎熬。“格斗孤儿”,看到“格斗”的人会支持解救,看到“孤儿”的人会犹豫,这就像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冲突一样,道德高尚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无论是道德准则,还是社会要求,抑或是国家责任,这些孤儿都不应该出现在格斗的笼子当中,但他们出现了。对解救犹豫的人,只不过是担心这些孩子从格斗的笼子回到贫穷的笼子。同样是笼子,不一样的是牛肉、鸡蛋变成了洋芋。

    对解救不满的网友,更多的是对所谓道德癖者满足自己道德的要求、忽视凉山孩童的现实需求的不满。遇到这种事情,媒体的第一想法就是希望当地政府能够负责,但是以往的经验显示,还是相信商业逻辑更靠谱些。

    凉山的贫困不是现在才进入大众的视线的,早在2008年,《南方都市报》刊登了四川凉山童工被拐骗到东莞打工的报道。2014年,深圳再度出现凉山童工。关注了这么多年,凉山的儿童还是没有改变走出大山的选择,而媒体则留下了“只报道不扶贫”的名声。

    问题是,这不是媒体的责任,媒体应该关注社会问题,但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的应该是当地政府。其实,根据媒体的报道,当地政府没有尽到责任。那些支持解决的人,还天真的以为,只要舆论关注了,当地政府就会尽全力解决这些问题。

    反对解救的人也并不是什么道德败坏之人,更非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拥趸,他们更多的只是对当地政府的担当心存疑虑。对于解决这些“格斗孤儿”的纠结焦点就在于此,如果地方政府公信力欠缺,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的时候,真的能相信他们会安排好“格斗孤儿”吗?

    理想主义者想要一个应然的世界,但现实主义看到的却是一个实然的世界。解救“格斗孤儿”并不是应然的,解决“格斗孤儿”出现的原因才是,那些应该承担责任的部门,没有想过满足理想主义的应然世界,现实主义的实然世界又有什么错呢?事实本来就是,解救只是一时的,解救了这些孤儿,还会后下一批的孤儿,倘若当地政府不尽责,“格斗孤儿”就会层出不穷,最后成为媒体下一次报道的内容,如此循环往复。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