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资讯 > 社会评论 > 感性的善意与理性的质疑都是对自闭症儿童的爱
  • 感性的善意与理性的质疑都是对自闭症儿童的爱

    时间:2017-08-31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朱达志

    文丨特约评论员朱达志

    突然之间,一个名叫“小朋友画廊”的H5应用(自闭症儿童画作)刷屏了,然后是一系列质疑随之刷屏,再后来如你我所料的是项目组织者的回应刷屏。

    有人信誓旦旦地指称,组织者将募捐来的钱给了上海的一家NGO,小朋友根本拿不到。而腾讯方面的回应却是不存在所谓的投资商和分成;用户购买自闭症儿童电子画作所得善款,将用于帮助患有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善心满满的人们,似乎又一次被泼了冷水。知名媒体人罗昌平在微博上晒了两幅自己购得的自闭症儿童画作,却又同时引用他人的话说,当你认为自闭症患者都具备某方面的“天才能力”,对大多数不具备“天才能力”的自闭症患者而言就是一种不公平。

    罗昌平的弦外之音,似乎也是意在保护人们的慈善积极性吧。那些购买电子版画作(实则捐赠)者的良善之意,当然需要肯定与鼓励,但更需要全社会的悉心呵护,不能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后悔,最后彻底断了行善之念。

    关于自闭症儿童,人们有很多浪漫的幻想,但特教老师李老西却“反对所有将自闭症儿童的一切浪漫化理解的行为”,认为他们并非都有一双常人所不具备的“慧眼”。其实自闭症是一种先天的脑部发育障碍,理论上说,他们中间是不可能有什么天才出现的。李老西甚至怀疑那些精美画作一般都是家长和老师代笔……

    国际上最受瞩目的女艺术家之一马琳·杜马斯说,绘画是一种精神错乱的女性疾病。艺术史上不少杰出的画家,也多少有些精神上的问题,比如梵高。但是源于器质性问题的自闭症并非精神错乱。何况也不是所有的精神疾患都有一双正常人所不具备的慧眼。

    或许,这方面,孩子们是被“利用”了;或许,类似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出于善意与无奈。不过最关键的问题是,公益活动的组织策划要如何经得起质疑。如果那些画确实是家长或老师代笔,如果那些弱智儿童确实只是募捐的“道具”,如果善款的来与去并不透明……那么无论事后如何补救,都难免爱心受伤的结局。

    但是,那些用“反转”来质疑刷屏,嘲笑他人感性的“买画”行为,并不会让自己的智商显得比别人更高。自闭症的孩子并不会有异于常人的绘画天赋,我们看到的那些画作,在色彩和构图上并不是特别突出,但为何大家会感动,并转发,很大程度上是抱持这对自闭症儿童的美好期望,这种美好期望可能是美好想象,但更多的是希望自闭症的孩子能够有机会融入这个社会。即便我们知道他们当中出现绘画天才的几率微乎其微,但他们依然需要我们的关注,需要这种刷屏的善意。

    我们当然希望,那些自闭症儿童能够透过他们的画作沟通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同时,我们也希望人们的善心能获得全社会的鼓励和保护;其实,关爱自闭症儿童的最好方式,是尽量为他们创造人道、宽松、自然的生活环境,用科学的方法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不是一厢情愿地一再替他们“创造奇迹”。

    而关心、关注自闭症儿童及其他智障人士的生存环境,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公众的善意也需要实现的渠道。大多数公益活动组织者在这方面殚精竭虑,值得鼓励和支持。但是捐款和卖画毕竟不是一回事,一件好事却饱受质疑,可见组织者在这方面的瑕疵还是比较明显的。

    混淆了“捐款”与“买画”的区别,没有明确善款是定向捐助于这些绘画的孩子,还是给专门的公益组织,同样也没有很好地利用这次转发热潮科普自闭症。如同之前的“冰桶挑战”一样,本意是为唤起大家关注渐冻人,但后来却越来越脱离公益本身,成为一种噱头。公益策划最忌策划的行为掩盖了策划的目的。我不认为这算什么反转,对于大众的善意要呵护,但是对于善款的利用的监督要严格。

    关键词:
    [phomead]6[/phomead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